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文章内容

教育评价原来可以这么做!听听各教育人士的经验

※发布时间:2020-11-3 6:29:5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谈到,这次《总体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五唯”的治本之策。

  “四个评价”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评价即将面临重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的转变、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转变、从行政评价到专业评价的转变。

  在教育评价的具体推进中做到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第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第三,培育专业评价,性、专业性;第四,形成的社会合力。

  此次《总体方案》为我国教育评价勾画了一个蓝图,为教育评价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有的紧迫性,下定决心去教育评价中的痼疾,才能真正为学校办学营造更好的,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营造更好的空间。

  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测验专业委员会理事谢小庆指出用成长、增值评价补充原有的结果、达标评估,是未来评价的趋势,他重点阐述了“达标+成长”这一教育评估模型。

  从美国《从一个都不能少》(No Child Left Behind)到《每个学生都成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谢老师介绍了美国学校使用的几种成长评估模型。成长评估模型是指一组定义、计算方法和规则,可以根据学生两个或多个时间点的表现,做出与学生、班级、教师和学校有关的解释。

  新的“达标+成长”教育评估模型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学习,不仅要追求“达标”,更要追求“成长”。成长评估体现了人工智能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思。成长评估的主要内容是能力,包括评估交流沟通、逻辑推理和审辩式思维等核心能力的发展,而非关于特定知识记忆的评估。目前,成长评估存在着等值和编制纵向量表两大技术难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张丰重点关注《总体方案》提出的5个方面的主题,认为将地方党委、的教育工作评价和用人的评价纳入到整个评价中,抓住了关键问题。

  要落实、国务院这一重要文件,首先要抓住区域教育发展评价这一“牛鼻子”,应更多地关注如何端正教育质量观,如何改进区域教育评价,以引导教育的科学发展。

  科学理解“教育质量”有三个维度:一是结果性的质量,反映在学生的学业及各方面素养的发展进步上;二是过程型质量,反映学校所提供的课程、学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过程的水平与质量;三是结构性质量,指的是一个区域教育学校发展、师资等各要素、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反映区域教育整体的均衡、优质发展的水平。目前,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采用数据来描述这三种质量,并给每一个县(市、区)下发成绩单,报告他们结构性质量的水平以及全省的平均水平。

  考察区域教育时,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一种结构意义的教育状况。要引导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生态的,放在结构性质量的提高上,而不是盯着结果型质量的简单比较。这要求地方端正他们的教育质量观,有更强的结构的整体意识。

  山西晋中市教育局党组、副局长贺利捷围绕近年来晋中市立足实际,围绕党委、学校、教师、梦见吃饺子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在“五唯”顽瘴痼疾,树立科学评价导向方面开展的实践。

  第一,以党委目标考核评价为着力点,片面政绩观。2012年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研制《基础教育优质生态建设标准》1个“总标准”和《幼儿园办学指南》等9个专项标准,以标准引领和晋中教育生态。

  第二,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为切入点,片面质量观。全市对初中学校质量的考核由对学校的考核转变为对县区的考核,对县区高中学校考核不唯高考成绩。

  第三,以小学生减负提质和中小学校招生制度为突破点,“唯分数”“唯升学”。中考招生录取政策,实行“分数+等级+评价”,2013年实现高中到校指标100%分配到城乡每所初中学校。

  市教育局高新局长李玉良基于高新区相关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畅谈教育评价对区域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径。

  区域学校评价层面,以教育评价促进区域督导评估方案改进,其实施径包括:实行底线管理,实现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开展纵向增值评价,关注被评价主体的进步;通过利益相关方满意度评价,关注用户的感受。以教育评价促进教育部门职能升级,具体可以通过搭建平台、服务用户;项目促进、智慧众筹;制度监督、自主发展;科学评估、指向改进。

  学生评价层面,重点介绍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一是评价导向转变:以教学成绩为导向转向立德树人,从关注结果转向促进学生过程发展。二是写实记录:写实记录、同伴写实记录、成长导师写实记录。三是量化评价,包括课程参与和参与。四是一票认定,包括成长底线的一票否定和重大的一票认定。

  此外,对教育评价的重难点提出深刻的思考:我们评价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还是想要一个结果?作为校长、干部、教师、学生、家长,的变化才能带来评价行为和方式的变化。另外,学校评价方案的设计要具备科学性、简约性和可操作性。

  在明确巴蜀儿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学校建构了1—6年级覆盖各个学科的综合素养评价的系统。该系统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学力评价,它关注的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这些学科的素养评价。第二板块是活力评价,关注的是活动课程、劳动、日常行为习惯、综合实践、与方面的评价。第三板块是潜力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包括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选修课程、院团课程。根不同板块,开发关注学生全素养过程性评价工具,汇集各种评价量表,研发了1-6年级的律动评价学生手册,采用“等级+过程资料+描述性语言”记录,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带着这样一本全面的记录,向家长呈现一学期的学习。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操作简便的APP,个性化地呈现结果,便于分析学生发展数据。

  巴蜀小学是用评价研究来协同课程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从知识评价综合素养评价,从课程学习评价人的发展评价,关注增值评价,从评价“是什么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激发学生内驱动力,让学生成为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