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从部编教材看语文教材的变迁史

※发布时间:2017-8-12 11:14: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从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苏教版、沪教版、冀教版、鄂教版等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拿现有的语文教材来说,目前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

  “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部编本:先学常用字,再学拼音。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

  分析:绘本书籍、电视、广告牌、父母的帮助,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们可能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认识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语文基础上,由熟悉的语言带出拼音的学习,从而使拼音与识字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编排教材是符合规律的。

  部编本:原来16开现在A4;小学、初中优秀古诗文分别增加至124篇;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增加传统篇目,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这种编排不仅有利于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但这一栏目的效果还要看家长的配合度。

  综合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落实名著导读。

  近年来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论不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轻传统重现代和“崇洋媚外”了。为何现在的语文教材诟病呢?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不管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都或多或少出现偏差:古诗文被砍、鲁迅作品被替代……古诗文应不应该学?古诗文有没有实用性?传统的文学过不过时?……

  其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最富内涵的精髓,是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学习中国诗文能够显著而有效地提高人的能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艺术水平。相比于课本中新增的那些“时髦”作品,古典诗词歌赋的德育和美育作用更为明显,更有利于文化基因的传承。

  中国的语言文字被世界各地人学习,精深的中国思想对东亚的日本、南亚的新加坡甚至欧洲都有影响。在日本,传统文化与他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亦结合得如胶似漆。被称之为“企业之王”、“金融之王”的株式会社企业组织方式的创始人涩泽荣一就提出“论语和算盘”的理论,也称之为“经济合一”说。

  传统文化中的“未知生,焉知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力行近于仁”,“行重知轻”的知行合一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勇于奉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等,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常可贵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阅读习惯,当你的孩子爱上阅读,他将同时学会爱的方式,他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

  总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使人深刻,使人,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当时各学校有权自选教科书,教材遍地开花。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学国语和国文教科书多达60余种。教材收录冰心的《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想飞》,朱光潜的《谈读书》 《谈情与理》,戴望舒的《雨巷》等。

  1949年,教育废旧立新,首先要立的就是材,而语文教材的编写是重中之重,亲点叶圣陶担当这一重任。

  他亲手挑选的名篇历经时代淘洗,至今还是重点课文。叶圣陶对名家名作“大动干戈”,改掉作品不符合现代语法和中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再寄回原作者,非但没有人提出任何,还都对修改表达感谢和。例如郭沫若的新诗《天上的市街》,作为五四以后新诗的代表作品,1956年,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提意见,说现在普通话里已经不说“市街”,而叫“街市”,叶圣陶认可了这个意见,此后学生读到的就都是《天上的街市》。1950年秋,新中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走进全国课堂。

  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和1953年改编出版的语文课本,具有强烈的气息,课本中涉及中史和等方面的内容非常突出,诸如小学课本里的《八角楼上》《毛在韶山》《毛尊敬老师》《毛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等……

  1977年的语文材传统名篇和古代文学步伐小心地陆续走回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的回归几乎都要经历权衡和争论。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的情趣。“审美”,这个阔别中国语文教育30余年的词终于重新成为教学标准。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这是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课改,新编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再以1980年代课本为基础,另起炉灶,学生们读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到了《荷塘月色》中“刚出浴的美人”,读到了马丁·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教材建设沿用“多纲多本”方针,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先后有8套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初中)实验教材通过教育部审查:

  人教社不再一统天下,有的甚至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选择使用不同的版本。各地的语文课本增加了反映地方个性特点的篇目,刘翔奥运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辽宁籍航天英雄杨利伟的通讯被节选收入2006年语文教材中;广东教材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和》等文章。

  与此同时,一些“经典课文”退出也引起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士的争议,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鲁迅的《阿Q正传》……

  从挂帅到人性追问,这不但是新中国语文教材走过的历程,也是我们民族状态的投影。半个多世纪社会价值的快速变迁,映射在语文教材中,令人感慨万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