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文创前沿】张朝霞:有关戏曲艺术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3-28 23:21:5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国粹艺术进入国民教育渠道,以夯实文化复兴的教育基础,促进国民艺术素养的培育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自此以后,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政策的落地,已经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支撑。“观看戏曲演出”“开办戏曲课程”“组织戏曲”已经成为很多大学和中小学主动的戏曲艺术教育。市教委“小”“高”等对口支持的艺术普及教育项目,将大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形成了以各类戏曲爱好者演出项目、赛事平台为龙头的戏曲普及教育平台。

  然而,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因素导入的方式、方法和尺度等,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学校教育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戏曲鉴赏、戏曲表演等课程成为很多学校研发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抓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艺术已经形成一个以“善”为主、以“美”为辅的相当稳固的价值、功能体系。戏曲这种剧诗风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抒情性,而其基本情感便是观众主体所共享的“伦理情感”,情节的明晰与单纯亦为充分展示演技提供了可能。我国著名戏剧导演黄佐临在对梅兰芳、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观进行比较时,将“程式化”概括为中国戏曲传统最为根本的特征,用“约定俗成”几个字透露出程式和戏曲基本情感之间的关系。

  戏曲表演的程式通常强调它是以生活为依据、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而逐步形成一套规范性的艺术手段。例如,动作表演中的“起霸”“趟马”等动作与身段组合。在戏曲演出艺术的程式体系中,除了狭义的动作程式外,其他诸如剧本创作、音乐唱腔设计、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也都带有一定的规范性。然而,程式只是用以塑造有情感、有性格的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戏剧的情感表达才是最终目的。这种表演方式,一方面,演员对角色、剧情的情感体验必须通过程式体观出来;另一方面,演员的全部心理活动过程也必须为一种外在的物化形式才有意义,演员才可以做到体验与表现相统一、情感与技巧相统一、程式与性格相统一。

  换个角度看,戏曲表演中的艺术体验其实就是寻找最精当的表现程式的过程。“行当”是中国传统演出艺术中人物表现的主要途径。而作为人物性格、性别、身份、年龄等特征的概括与定型,生旦净丑等基本行当,既是在长期的观演互动中确立并传承下来的,也是后来演员进行舞台人物形象塑造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演出艺术中,“演员—行当—角色”是演员运用程式塑造人物的一般程序。演员必须通过“行当”这一模式化的手段,才能够完成角色形象的塑造,从而实现伦理情感这一群体性社会情感的表达。与这种表演程序相对应,戏曲艺术形成了“具体—抽象—再具体”的舞台艺术创作模式。

  此外,在戏曲演出艺术的程式系统中存在着程式情感功能的差异性。其中,音乐程式包括通常所说的唱、念、音乐伴奏、锣鼓等,动作程式包括做、打的常规套与特技表演等,而舞台程式则主要包括龙套等传统舞台调度、一桌二椅等传统舞台装置及脸谱、服饰化装等舞台表现形式。在这三个主要程式系列中,不同系列以及每一序列中的程式单元,在情感表现方面都具有功能大小的区别。而在音乐、动作、舞台等三种基本程式序列中,又存在着情感表现功能的强弱。其中,音乐程式的情感功能最强,并且对其他演剧手段具有某种整合作用。动作程式的情感功能强度居中,也是演员形体表演的基础语汇。而舞台程式虽然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原则有一种潜在的对应,但三者之中,它的情感功能却是最弱的。

  另一方面,作为诗、乐、舞等古老艺术形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高度融合,传统戏曲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尤其是意识的艺术载体。

  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乐文化和人生哲学,造就了戏曲追求善美统一的独特情韵。在观众审美意识中,戏曲俗套里的落难公子代表着高贵者人生境遇的低落;而慧眼识才的小姐与之在后花园私订终身,则是一件虽不合正统礼法却合乎情理的美事;倘若进而得中状元,最终在合乎礼法的范围内实现大团圆,就更是尽善尽美了。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求善求美的心理基础,那些题材单一的才子佳人戏才会长演不衰。就构成质素而言,传统戏曲演剧系统包括:崇尚高台的戏剧功能;以伦理情感为本的情感内核和以程式(感情的公式)表演为主的形式特征等艺术本体质素;以及处于同一情感场的整一性观众群体。

  因此,在探讨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戏曲普及教育内容导入时,我们应该从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入手,把握其文化基因的构成规律,以经典为主,兼顾创新性教育,以确保文化基因传承的完成性。这样说并不是一味鼓励复古,而是要在尊重戏曲艺术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再做创造性的。尤其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的话,经典认知应该成为戏曲教材选择的起点,这也是戏曲普及教育的重点。

  “涵化”,即英文“Acculturation”的意译,一般指文化传入或者文化适应。此处借用这一名词,旨在说明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沟通途径。青少年观众对中国传统演出艺术的审美隔阂是由于对传统演剧手段的陌生而造成的,并非剧情难解、或形式怪诞等艺术因素。换言之,他们之所以看不懂传统演出艺术的表演程式,并非由程式表演自身的复杂性而决定的。事实上,在戏曲长河汇入现代社会之前,其形式甚至更为复杂,只不过上一段河道(传统)已经完全与之相适应了。但目前,由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同一时段汇合,结果观众与戏曲之间不再彼此适应。戏曲艺术对于某些青少年观众而言,甚至己经成为一种异文化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为消弭观众的审美阻隔,仅仅依靠戏曲单方的适应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强调彼此的适应。故此,“涵化”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涵化”中应该包括必要的艺术教育,但其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如果说,市场化的剧场戏曲是赢得观众的顺势对策,那么通过艺术“涵化”来教育和培养观众,则是一种典型的逆势对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逆势策略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京剧的振兴,观众和演出市场是根本。事实上,市场化运作为戏曲赢回的观众,不但数量有限,而且相当不稳定。其中有些观众可能只是由于一时好奇或其他原因才进入剧场的,由于观演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养成长期观演的习惯。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戏曲的观众问题,仅靠市场手段争取一些临时性的情感观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等“涵化”手段,才能培养新观众的持续注意力和专业欣赏能力,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新兴观众群。目前,剧场戏曲观众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票友;戏曲研究者和戏曲理论家;新、老戏迷;一般的戏曲爱好者;临时性的情感观众。尽管欣赏能力有高下之分,但他们共同构成了剧场戏曲的基础。不过,由于欣赏能力的悬殊和各层观众之间的相对隔阂,当前的戏曲观众并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这样的观众现状,观众“涵化”可以从如下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1.通过引导,增强戏迷型观众的意识,充分发挥票友等高级戏迷的连带影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票友也是一种演员。尽管他们的表演水平可能差别较大,但就欣赏能力而言,他们应该是所有观众中最出色的。发挥这批特殊观众的连带影响作用,对于观众的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时期以来,在的支持下,京剧票友活动盛况空前,群众性京剧演出活动也异常活跃。这种票友活动,实际就是票友发挥其连带影响作用的主要途径。通过大大小小的票友活动,不但圈内人过足戏瘾,而且也增强了圈外人对京剧的了解。此外,票友还可以通过另一条途径发挥其连带影响作用:即利用票友的社会声望,通过客串演出、学术研讨等方式扩大戏曲的影响力。一些特殊票友的支持,对拓展京剧的生产与接受范围,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增强戏曲爱好者的专业欣赏水平,培养并巩固情感观众的观赏兴趣。众所周知,青少年是未来剧场观众的主体,所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培养戏曲的未来观众,是解决观众问题的根本。比如,大学等高校纷纷通过组建京剧社、昆曲社等方式培养学生戏迷。另外,通过开设戏曲选修课,用课堂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戏曲欣赏能力,也是一种新兴的观众培养方式。近年来,很多当代戏曲专家在学校开设的京剧选修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剧院团体送戏进校等方式,可以产生更加直接的效果。目前,通过戏曲走进校园、课堂等艺术活动方式,加强大学生的戏曲艺术,在全国各地已经蔚然成风。除了将目光投向大学之外,上海京剧院还在市区县等地中、小(幼)学校普及推广京剧艺术。实际上,“从娃娃抓起”一直是国家反复提倡的振兴戏曲策略。通过多种途径涵化观众,以培养戏曲艺术的知音,是戏曲普及教育的关键所在。

  对于当下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而言,某些古老的戏曲形式正在日益成为某种新鲜的、甚至是异域的东西。一方面自然是由于传统演出艺术与当下社会生活的隔阂,另一方面因文化也在逐步深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对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一种潜在的。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戏曲因其独特个性而重新获取了上升为重要艺术的可能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之一,戏曲被赋予了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神圣。于是,戏曲普及教育已经不再是关乎戏曲自身兴衰存亡的问题,而成为如何利用戏曲艺术民族文化个性这样一个更为重要的文化议题或战略问题。

  传统戏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产品、标志和有机质素,民族戏剧可以有效地整合这一文化、方便地育化、探究、检测和质疑其民族性格。而作为一种接受面较广的传统戏剧,戏曲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历史地看,以伦理为主、以愉情怡性为辅的价值功能体系,使传统戏曲在塑造民族性格、整合社会力量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而经过移步换形、推陈出新,现代戏曲依然部分地发挥着这一传统功效。

  因此,发挥戏曲的文化认同功能,不仅是维系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是建构当代民族文化性格的重要径。如何把握机遇以拓展其空间,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熔铸一种利于国民的文化性格、文化的塑造和文化资源的积累的新型民族演出艺术,当会成为未来戏曲发展的重要趋向。让戏曲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抓手,熔铸新经典、涵育新国民,无疑将成为新时代不可取代的戏曲普及教育的实践径。(编辑-文创君)瑜伽女教练让人流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