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科室简介(一)——介入放射学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9-1-4 9:36:3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25岁的张女士,剖宫产术后26天出现大出血,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宫腔内残留物,反复清宫效果不佳,转入影像研究所介入放射学研究室。超声检查显示宫腔胎盘植入,并于当晚再次出血。如病人再次行清宫术可能引起更大量出血,甚至不能保留子宫并危及病人的生命。介入放射学研究室主任唐军教授采用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次日成功进行了清宫术,清除了植入的胎盘,保留了子宫,解除了危及病人生命的因素。

  61岁的吴女士,因右上腹疼痛在当地县医院做CT检查发现肝脏一巨大肿块,被诊断为肝癌并入院准备手术。手术前,病人家属不甘心,带其来到省影像所,医生对吴女士进行了磁共振检查会诊,确定为良性的肝血管瘤,于是入住该所,经介入放射学研究室孙增涛主任的介入微创治疗,吴女士肝部的血管瘤一个月后复查明显变小。

  像这样患者在其他医院就诊无望继而转入我所治愈的例子在介入放射学研究室还有很多,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室让众多患者转危为安、脱离?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技术为患者保驾护航?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介入放射学研究室成立于1984年,是全省最早单独成立的介入放射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齐全,临床经验丰富。科室现有床位40张,大型先进DSA设备三台,并配备麻醉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15名在职队伍中拥有高级技术人员7名、中级技术人员6名、初级技术人员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科室自创建以来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各种急性大出血的介入治疗、Tipss、PTCD、布-加综合征、周围血管性病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已累计开展了20000多人,计60000多人次的介入治疗,治疗效果得到了社会的。2004年6月8日科教频道以“阻断大出血”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介入放射学研究室承担山东大学、山东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及泰山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带教工作。属全国首批2家“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之一;培训了全省80%以上的介入放射科医师,承担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介入放射、血管外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和学习。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5项,国家863计划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中华医学进步、医学进步10余项;全科在国家及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2余部。2人出国介入放射学,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次承办国家级学术会议,定期举办省级学术议。

  唐军,科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尚建强,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孙增涛,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继军,副主任医师;陈颉,副主任医师;刘卫东,副主任技师;宫树芝,副主任护师。带领全科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开展上述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省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中也有较大影响。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目前被视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有学者认为TACE对于早期小肝癌的治疗效果几乎与手术切除相似。以TACE为主的综合治疗,需反复进行,间隙期可给予射频、酒精注射等治疗或中药治疗等,许多患者可在肿块明显缩小时“二期切除”。外科术前行肝动脉栓塞,能够减少术中出血和转移。肝癌外科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能够减少或延缓术后复发。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病灶,也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胰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等发生肝内转移,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内肿块的控制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即使单纯经导管肿瘤局部化疗药物灌注术,部分贲门癌、胃癌、肺癌等患者原发肿块亦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富血供性中晚期肾癌、盆壁恶性肿瘤等术前栓塞和姑息性栓塞治疗效果肯定。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已开展近20年,创伤较小,痛苦少。最适合临近绝经期﹑有明显经血过多和小腹疼痛等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及不愿手术,或者年轻欲保留子宫的肌瘤患者。一般来说术后需卧床休息24小时。病人完全恢复通常要1~2周或更长时间。接受治疗的病人随子宫体积的缩小短期内即可明显改善月经过多和小腹痛等症状。位于肝脏边沿、直径大于7cm以上、随访体积增大明显以及出现腹胀不适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可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

  周围血管疾病种类较多,血管造影是明确该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微创、快捷、效果肯定已成为该类病变的最重要治疗方法。目前,该研究室应用介入治疗手段对以下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肢体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大动脉炎,脉管炎等)。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创伤小,重复治疗性好且无绝对禁忌症,已成为临床治疗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最适宜治疗大、中血管的局限短段狭窄或闭塞。凡能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大中管径动脉均可置入血管内支架。近年覆膜支架的出现,应用范围已扩展至治疗扩张性动脉疾病。支架置入后急性阻塞率低,血管率高,并发症低,其疗效超过了单纯球囊成形术。

  2.血管扩张或动静脉异常交通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动静脉瘘(AVF)等,栓塞治疗效果肯定。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经导管接触性溶栓、碎栓见效快,降低药物用量,副作用小。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够脱落的大块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从而避免出现大面积肺栓塞而导致患者猝死。

  4.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肝静脉球囊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已基本代替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凡是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恶性梗阻(胆管癌、肝癌、胰腺癌以及转移性淋巴结等引致)并近端扩张,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均可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和/或支架置入术。该技术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尤其是高、低位胆道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尤其适于治疗年老体弱者。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作为术前暂时性治疗措施是可取的,但对于那些无其他治疗方法可使用者,如已失去手术机会的胆管癌,以支架治疗会优于PTCD。这不仅免除了患者携带引流袋之不方便,也可避免大量胆汁而造成的电解质紊乱,还可使患者质量明显提高。胆管狭窄球囊导管成形术主要适于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如术后狭窄和炎性狭窄。亦可以是胆管内金属支架置入术的一个步骤。

  主要适应症:食管、气管恶性狭窄和/或伴食管气管瘘,已不能手术或手术者。食管狭窄,特别是恶性肿瘤造成的食管狭窄,用球囊扩张术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肿瘤生长很快又会造成食管阻塞。若伴发食管气管瘘,禁忌单纯球囊扩张。各种良性病变引起的食管狭窄,如手术后瘢痕挛缩、化学性灼伤等,应优先采用球囊成形术治疗,对支架的置入应慎重。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极大的疾病。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被国际医学专业列为研究的重点。1971年前苏联的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用以治疗脑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畸形等多种疾病,为传统的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血管内介入疗法已成为当前微神经外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某些疾病如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和大型的脑动静脉畸形,介入疗法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国际许多医疗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媲美。目前脑动脉瘤的治疗,在欧美国家介入治疗的病例数远远高于手术治疗。

  介入放射研究室于199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目前已治疗近2000例,其中脑血管畸形700余例,解剖治愈率达37%,多数病人减少了二次出血风险,缓解了临床症状;颈动脉海绵窦瘘540余例,颈内动脉通畅率达80%以上;脑动脉瘤400余例,了多数病人的生命;颈-脑动脉缺血性病变200余例;其他150余例。脑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该研究室不断发展改进的新的治疗方法之一。

  1.什么是脑动静脉畸形(AVM)?脑AVM就是异常扩张的动静脉之间的管径粗细不均、管壁厚薄不均的异常血管网。该病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

  2.脑AVM的危害:脑AVM的主要危害是颅内出血、癫痫发作、头痛和进行性颅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5%-73.3%,半数以上的出血发生在30岁以前,癫痫发生率为40%-50%。

  3.脑AVM的介入治疗:脑AVM的介入治疗目的是消除病灶、去除出血的因素、改善脑循环或为手术治疗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创造条件。对中小病灶可达到解剖治愈目的,尤其适用于手术治疗困难的脑AVM,例如:①病变广泛深在;②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③高血流病变、窃血严重、病灶巨大、直径超过3cm者。

  1.什么是脑动脉瘤?脑动脉瘤是脑血管壁上局部持久存在的膨出,通常发生在脑Willis环动脉上的分叉部位。由于血流的冲击,动脉瘤可能变得非常薄弱从而破裂并出血,就会发生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剧烈头疼、恶性、意识昏迷。

  2.脑动脉瘤的危害:脑动脉就像一颗“不定时”,随着年龄增长或进一步长大,其薄弱处易破裂出血,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为20%-30%,不包括15%的未到医院就发亡的病人;再出血多发生在出血后24小时和第一周末,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40%-75%。因此,对破裂的动脉瘤应尽早进行治疗。

  3.脑动脉瘤的诊断:全脑血管DSA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CT、MR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判断动脉瘤的部位,目前,CTA和MRA对2mm以上的动脉瘤也可清晰显示。

  4.脑动脉瘤的治疗:脑动脉瘤的传疗方法是开颅手术夹闭。介入治疗是不开颅利用微细导丝和微弹簧圈或辅助支架和球囊进动脉瘤腔内填塞以达到动脉瘤闭塞。该方法优点是微创、损伤小、不需开刀和打开颅腔,这一方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上大多医疗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ISAT)结果表明,介入治疗方法优于开颅夹闭手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率。在欧美国家多数患者会选择这种方法。

  1.什么是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是指颈动脉或其分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破裂,使动脉—海绵窦间形成瘘道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 CCF的诊断:CCF有75%—80%为外伤所致,临床上出现搏动性突眼、球结膜充血和水肿、血管性杂音三大主症即可确诊,脑血管DSA造影是最为重要的确诊手段。

  3.CCF的危害:CCF多不危害病人的生命,但出现鼻腔大出血、视力降低(急剧视力减退)和合并假性动脉瘤的情况下考虑早期治疗。

  4. CCF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主要为颈内动脉结扎瘘口孤立术、“筝法”、钢丝或导管海绵窦填塞法。介入治疗已成为CCF首选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很细的微导管将可脱性球囊或弹簧圈送至瘘口部位,以达到闭塞、保留颈内动脉通畅的目的。

  中风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在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50%,往往预后严重,除了死亡,中风还可造成偏瘫、失语和痴呆等并发症。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占70%~80%)和出血性中风(占20%~30%)。其中缺血性中风是由于颈动脉和脑动脉的阻塞而导致的脑缺血。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TIA可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动作笨拙或瘫痪、对侧肢体和感觉减退、一过性单眼黑蒙等。临床上通过上述表现可确诊为颈动脉狭窄。遗憾的是该类病人的首发症状往往是严重的卒中及血管闭塞,造成很高的率和率。治疗颈动脉狭窄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医生在X光导引下,通过血管腔将金属支架放置在颈动脉狭窄处、扩张和支撑狭窄部的治疗技术。它损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联合使用脑装置可降低血栓脱落、脑栓塞并发症的性。

  颈动脉狭窄通过血管超声、MRA、CTA等检查诊断,它们已成为颈动脉狭窄的普查或初诊办法,脑血管DSA造影是评价颈动脉狭窄及判定进一步治疗的“金标准”。

  香野春色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