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上海新增科学院院士刘昌胜50岁的他获发明专利38项发SCI论文201篇

※发布时间:2017-11-29 20:43:5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天,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昌胜教授当选为中科院技术学部院士。

  泥水匠,用水泥和砖头修补损坏的建筑物;汽车修理工,用零部件修复损坏的汽车;研究生物材料的科研人员,构建合适的“零部件”修补人体损伤的组织。

  刘昌胜就是这样的教授,他提出了“材料生物学”新概念,为指导组织再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奠定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他说,“合适”是无止境的,因而我们的探究也是无止境的。

  从读研起,到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再到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昌胜是土生土长华理人,今年正好50岁。

  刘昌胜1967年出生于湖北省大冶县,1989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1992年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

  翻一下他从研的简历,基本于那一条、那一件事。1993年至1999年,刘昌胜在华东理工技物所,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党支部;1999年至2008年,他任华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今,他也是教育部医用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其中,2005年3月至9月成为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访问教授。

  刘昌胜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以及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纳米生物材料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截至目前,这位年届半百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已培养博士22名、硕士36名,还负责完成了华理第一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生物医用材料”。

  当人们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或是骨肿瘤被剜除后,常会造成骨缺损,用人工骨可填补缺损。在读博期间,兼具生物学和工程背景的刘昌胜就开始了人工骨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人工骨研究,当时大多用的是生物陶瓷。生物陶瓷能模仿人体骨头的成分、强度,但缺点是可塑性不强。刘昌胜和他的科研团队另辟蹊径,开展“生物水泥”研究。在他的实验室,可以看到白色粉末状的生物水泥,加水后调成糊状。将其注入患者骨缺损部位后,它会变得坚硬,把人体的骨骼组织连接起来。

  “这是第一步,我们称之为‘搭桥过河’;之后便要‘过河拆桥’。”别看人工骨坚硬,当人体的细胞不断生长,新的骨头长出来后,人工骨就会被人体吸收掉,也就是“过河拆桥”。

  人工骨被植入人体后,如何促进人体自身的骨头向人工骨之处,又快又好地长出来?刘昌胜带领团队用生物工程手段制备高纯度的生物活性因子,并使之与相关材料复合。这样的“生物活性水泥”植入体内后,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以及新骨形成。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刘昌胜团队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研制出的人工骨,具有塑型准确、自行固化、生物相容性好、降解吸收等特性,集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于一体,在骨科、脊柱外科、口腔科等领域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实现了植入的无生命材料向人体内有生命组织的。

  二三十年科研经历,刘昌胜的工作地点不仅在实验室、办公室,有时是“泡”在医院,站在手术台边,与医生交流沟通。

  正因从高校到生产应用一线的折返跑,他及其团队的发明创造都有了用武之地。比如研制出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于2000年获国家药监局首张此类产品注册证;同时,他们开展椎体骨折微创治疗用的可注射可降解材料研究,解决了现行材料的临床安全性问题。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相关生物材料已在全国500多家医院广泛使用,经长达13年的临床随访,充分证明其治疗效果。他还发明了制备人骨生长因子和材料活性化的新方法,解决了用基因工程方法规模制造人骨生长因子的系列技术瓶颈,由此研制出的骨修复体于2013年获批应用于临床,为大段骨缺损及老龄患者等成骨能力弱病人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材料,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为获大户,刘昌胜所获专利量颇丰。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均排名第一)、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等励或荣誉称号。其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材料方面,获授权发明专利38项,其中美国授权专利4项;还出版著作(教材)4部,发表SCI论文201篇。

  对科研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他有独到理解:“科研要服务于应用,需要接力棒的层层传递。一旦下一棒接不上了,身处上游的科研人员应主动跨前一步,填补缺口,才能让凸现价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