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0-12-15 4:08: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记者 通讯员 庄巧玲)12月14—15日,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作家协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承办。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洪禹、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作家协会党组姬德君、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学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掖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魏建主持。

  郭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不能遗忘的作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郭创作的文学作品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创作的《大刀记》风靡一时。张学军认为,郭是一个善于学习前人艺术经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作家。其一,郭将我国传统文学成功的艺术经验融入到自己小说创作中,他采用了纪传体的传统笔法,这是我国叙事文学作品的优良传统,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二,以展示人物命运、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来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是郭继承文学传统进行艺术创造的另一特点。

  李掖平认为,郭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郭已经成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写作的一个极具代表性、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小说一方面秉承着来自人民、书写人民的时代要求和文学情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不忘记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探求时代要求和个人化文学书写之间的艺术化合。第二,当他用来自人民的本色写作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了一曲曲英雄赞歌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留恋于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和讴歌,他还在努力发现并呈现人性在被时代裹挟向前滚动的潮流中所经历的和坎坷,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个人经验。第三,郭是一个把为人和为文、为人和做事结合的浑然一体的作家,郭本身就是农民,他写农民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以泥土书写来塑造泥土中的自己和时代中的农民群像,他笔下的农民形象不仅仅有那个时代的投影,更有他个人生活经验的新鲜血肉,他的乡情书写、表达、问题探究带有一种非常清晰又带有个人标识度的特色。

  魏建认为,郭小说的艺术成就既来源于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和作家生活在农民中间、自觉地向本土文化寻求创作之“根”,密不可分。作者一贯“民本”思想,与同时代作家相比,郭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学术发言阶段,由四场学术发言组成,第一场由作家协会、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主持,中山大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张均评议;第二场由作家协会副陈文东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军教授评议;第三场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广梅主持,济南大学教授刘新锁评议;第四场由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桂荣评议。

  在第一场学术发言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万森表示,郭小说之所以能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系列,是因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其作品之所以能够与十七年文学连接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颗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文学。作家协会原副许晨从他与郭的文学谈起,对郭文学成就评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郭是人品与文品俱佳的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守森从超越时代的意绪、切近真正现实主义的创作视角、丰富多彩的艺术笔墨等三方面解读郭小说创作。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房福贤结合自己对抗战小说的研究,从文学史的角度重点分析了郭在文学研究中被边缘化的原因。作家协会副李军从童年对《大刀记》的记忆和印象谈起,从地缘角度表达了对郭创作经历和为人民书写成就的敬仰之情。

  在第二场学术报告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简要梳理了郭创作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郭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及其作品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和乡土气息。中山大学教授张均就《大刀记》“重返”文学史的可能与方法作了发言,他认为可取的途径在于有关“中国故事”的阐释,主要包括“成长”史诗的中国式讲述、民间文化或“庄户味儿”的传达、武术、江湖与的互为等三个方面,认为由此可以使作品与主流文学史叙事进行“对话”,重新实现作品的“经典化”。作家协会一级作家赵月斌认为郭不仅书写了当时的时代生活,更书写了人性和心灵,将《大刀记》放在更长时间段上进行研究探讨。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翟文铖从郭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入手,从郭作品中时代先进人物的塑造、白描手法的出神入化、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及情节结构的灵活多变等四个维度进行了考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广梅认为,郭作品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缺憾,她就如何冲破文学史的辖制,追溯可以重新书写的力量作了探讨。《百家评论》编辑孙涛以1975年版《大刀记》为中心,围绕民间元素的淡化与消隐、人物形象的化升格、审美意蕴由沉郁到昂扬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第三场学术发言中。山东大学教授丛新强关注郭短篇小说创作中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他认为郭热爱土地,以本土化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农民生活切身的体会与感受;同时指出郭创作突破了时代单一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具有跨时代特征。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丽军认为郭的作品具有独特价值,其对中国乡村生活的书写及其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还有浸润其中的农村地气,都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和发掘;同时张丽军辩证地分析了郭创作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桂荣以独特视角探寻了郭作品对于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就如何将郭作品纳入当代文学教学实践谈了自己的看法。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寰鹏重点谈了《大刀记》的民族化艺术追求,认为《大刀记》是民族解放与的写真,具有民族化叙事情节的魅力,并探讨了民族化语言书写与十七年文学、延安文学的关联。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副研究员崔庆蕾认为郭小说与其他作家在农村题材创作领域具有高度同质性,分析了其叙事传统及发展流变,应站在当下的叙事视角来看其超越性。山东(聚雅斋)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徐国卫认为在研究郭时要结合其历史背景,尽量还原其历史本真状态。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华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出发,认为大刀主要表现为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侠肝义胆和为阶级为民族斗争的现代。山东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尚启元认为郭的作品体现了鲁北平原的风土乡情和地域特色,这种宝贵的资源值得当下创作汲取和借鉴。

  在第四场学术报告中,济南大学教授刘新锁分析了郭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及其原因,指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且体现了时代。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夫龙从自己的研究方向谈起,认为《大刀记》第一部写得非常精彩,第二部囿于时代原因不得不改变书写策略和表达方式,从而冲淡了艺术魅力,他指出《大刀记》呈现出一派从庄稼地里超拔出来的热辣辣的侠义正气。学院教授张永峰对郭小说的当代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在《大刀记》的接受史上,出现了30年空白,必须重视《大刀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临沂大学副教授赵佃强分析了郭作品的文学性和超越性,以及好看的小说与好小说之间的关系,指出理解郭作品时代性和历史性的价值意义。宁津作家孙福新将郭置于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框架中,重点分析了郭小说中的人性美和故事的朴实性。山东师范大学石立燕从人民性书写的角度对郭小说的叙事策略及说书艺术形式的创造性化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大刀记》人民性书写的当下意义。

  研讨会闭幕式由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房福贤主持,郭之子郭向与会人员表达了感谢。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刚进行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研讨会从各个角度角度探讨了郭其人其文,丰富了郭研究的版图。梦见抓鱼是什么意思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