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吴蔼玲:提出比较文学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发布时间:2018-4-9 2:06:0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合办的“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于近期在同济大学举行。

  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合办的“比较文学学术前沿”高端论坛,于近期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城市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出版机构的百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就“比较文学的教学理想”话题作了探讨,提出比较文学是一个广阔的学科平台,需要不断进行开拓性的伸展,而在我们比较文学研究刚起步时,它必须一面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学科吸取大量资源,一面又要与这些学科界限,以保持自身的性、严谨性,所以,作为一门的学科先天不足是必然的。初期的中国还处在刚刚从封闭的状态中反思出来,刚刚开始跟世界进行学术交流,大量引进学术资源、思想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等,甚至主导了中国学术的潮流,这是个必然的阶段,也是个暂时的阶段。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界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文化交流形式和内容也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与国际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中国的学者有责任,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复杂性变化,提出自己比较文学的,提出我们自己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学科的根本性的。

  会议从“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比较文学与思想史”以及“比较文学的新方法与新领域”三个议题展开了讨论。对于第一个议题,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做了主题发言,张隆溪在题为《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关系》的报告中指出比较文学多年来主要局限于欧洲范围内的文学比较,欧洲人认为欧洲文化属于先进的文化,他们注重语言的把握,因此,有影响的文学著作、文学理论以及等都是以为主导的,随着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从形式主义到解构、从解构到后解构、到后殖义的理论的推广,人自己提出打破中心主义,对非文学开始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更多的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学,因此,我们比较文学的责任是应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宋炳辉教授在题为《对话与认同之际:比较文学的人文品格与当代》的报告中提出必须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做外延式考察,重新发现它在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历史时空中所呈现、所蕴含的“观察时间窗口”,他认为世界文学并非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变化的存在,人类的认同的存在。世界文学是变化的存在,中国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世界文学生生不息的存在方式。走出悖论迷宫的出口,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变换的时应事先,需要去发现去把握。同济大学的朱静宇教授则以“译介学”和“变异学”理论重叠为例,提出了比较文学“中国时刻”的学科理论建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