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

※发布时间:2018-3-21 1:07:0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_一年级其它课程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毕业论文】试论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

  【标题】试论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 【关键词】陶渊明 【指导老师】李金荣 引 言 咏怀诗 咏史诗【作者】杨春梅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正文】【专业】汉语言文学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地位的伟大诗人, 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贡献是很 大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善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来写 景抒情,他的抒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可谓是别开生面。 虽然陶诗以描写田园风光的田园诗为最好、传颂最广,但他还写了不少咏怀诗和 咏史诗。这类诗歌是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他对社会与时局的看法,表达 了他的人生理想,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从这类诗歌中也体现出陶 诗与田园诗“平淡自然”风格不同的“金刚怒目”式的特点。本课题拟以陶渊明 的咏怀诗和咏史诗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作品,运用举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 法, 探究陶渊明咏怀诗和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以及这类诗歌所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色。一、咏怀、咏史诗溯源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可以言志, 抒写诗人的怀抱,也可以写景、记人、叙事等。按其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抒 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本文主要探讨陶渊明 的咏怀诗和咏史诗。 (一)咏怀诗溯源 咏怀诗是指诗人抒发情怀抱负、 吟咏情致的诗歌,诗人往往借这种诗歌类型来表 现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等。其实质是吟咏心中怀抱,浸透着浓 烈的抒情氛围。[1] “咏怀”之名最早见于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他开创了咏怀诗之先河,后来 的陶渊明继承了阮籍咏怀诗的传统。 作为正始诗歌的代表作家, 阮籍的 《咏怀诗》 八十二首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厚重的文学遗产。阮籍生活的正始时期,曹魏 日渐衰落, 司马氏为了巩固其地位而实行恐怖的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 下,文学很难淋漓尽致地展现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委婉地抒情,通过 创作方法的不断变换,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阮籍的诗歌中有对时政的讽谕, “情” 在他的《咏怀诗》中处于突出的地位。 《咏怀诗》是阮籍悲苦性情的倾泄,是他 痛苦心灵的回声, 诗人在诗歌中用寓意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他的孤独、 焦虑、 、 a name=baidusnap0/a忧伤/B的内在思想感情,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的 形象如奇鸟、鸿鹄、凤凰、天马、神仙等,具有非现实的特征,在这些形象身上, 寄托了阮籍的理想,同时又展示了诗人的真实形象。 由于处于曹魏易代之际的特殊下, 司马氏为了巩固其地位实行 恐怖的高压政策, 文学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展现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只能曲折 地表达情感。阮籍的《咏怀诗》不得不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和象征艺术手法来抒 情言志,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失望在诗篇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如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2](P119) 这首诗写了夜深人静时诗人孤独和的心情。这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 说奠定了全部诗歌的基调,既表现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又反映出时代的。诗 人因为“不寐”而“起坐”“弹琴” 、 ,表现了他在现实里彷徨不安、寻求解 脱的。最后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焦虑 和忧愤。 这种焦虑和忧愤是来自当时的压抑,是在高压下形成的特 定。全诗的核心意象“孤鸿”和“翔鸟”的描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 托了诗人孤独的心情, “孤鸿”和“翔鸟”的鲜明对比,象征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 在阮籍的《咏怀诗》中表露出对时政的讽谕,如其六、十一、十二、三十一等, 这些诗都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来时政,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性情。如《咏怀诗》 三十一首借梁王魏婴之事来总结曹魏失败的原因,即“战士食糟糠,贤者处 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2](P127)他还在第十一首中具体地描述了曹 魏衰亡的原因, “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 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 [2](P123) 。 虽然从这些诗歌的表面看似乎没有谈及, 但是在诗歌中隐含了借古讽今的意 味。 阮籍处在特定的时代, 他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曲折隐晦的风格。 李善说过: “嗣 身仕乱朝,常恐罗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 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3]指出了阮籍《咏怀诗》的忧生、、隐避等 特点。阮籍从不同的角度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痛苦、寂寞和愤懑的复杂心情,将时 代的悲剧寓于个人的哀怨之中。 阮籍首创咏怀诗这种诗歌类型, 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用这 种诗歌形式来抒发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想。 陶渊明的咏怀诗就继承了阮籍咏怀 诗的特点。 (二)咏史诗溯源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它是指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迹等为 题材或感触点,对之进行吟咏、思索,借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见解、历史 或借咏史以娱乐、讽谏、教育等的一种诗歌类型。咏史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就 史论史,就事言事,为咏史而咏史,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第二类是名为咏 史,实为抒怀的诗歌,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借历史上的人、事来表现,是对社会历 史的间接反映。 每一种诗歌类型的形成都是经过前代的酝酿发展起来的,咏史诗也不例外。咏史 之体,源于《诗经》 ,真正标志咏史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的是班固的《咏史》 ,至 左思咏史诗发展成熟起来,他的《咏史》八首在创作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 前人。 1.?《诗经》《离骚》中的历史题材 、 先秦诗歌中的《诗经》《离骚》了运用历史题材的先例。 、 《诗经》中有 祖先功绩的史诗,这是最早出现的咏史成分。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 、 《绵》《皇矣》《大明》等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人们用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周 、 、 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 寓含着后人对先人的赞颂之情。 《大雅》 中还有一首 《荡》 , 采用了比较独特的手法, 周文王殷纣王以讽周厉王的,这在形式上 了后代“托古讽今”的先例。屈原的《离骚》涉及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物,记述了尧舜等明君和夏桀、商纣等,表达了对祖国的忧虑和对楚王的希 望,了“以古譬今”的先。以上这些诗篇可以看作是咏史诗的萌芽,对后 代咏史诗有深远的影响。 2.?班固的咏史诗 真正的咏史诗起于东汉的班固, 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 班固的 《咏史》 直接以 “咏 史”为标题,单纯歌咏历史,简单地就事论事,以专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 容创作诗歌,使咏史诗自成体系。从此,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便为这一诗歌类型 确定了正式的名称,开了咏史诗的先河。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2](P16) 这首《咏史》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的刑罚请求为奴,汉文帝废止肉刑 的事情。 诗歌就事论事, 直接书写历史, 全诗质朴无华, 凝炼概括。 最后两句 “百 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是诗人赞颂缇萦而发的感慨,但这种感慨仅仅局限于 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感叹,诗人的主观情致在诗歌中没有表现出来。 游国恩等人在评价左思的咏史诗时说: “从东汉班固以来的 《咏史》 诗大抵是 ‘隐 括本传,不加藻饰’ ,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 ”[4] 可见班固的咏史诗只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专人专咏,专事专咏,有较强的具 体性,重视所咏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而并未在诗中融入太多诗人的 主观感受。钟嵘《诗品》认为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这是咏史诗最初的形式, 是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 特别重视对史事的陈述,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存在于所叙 述的事件中,诗人只是简要地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看法。 班固的这首《咏史》叙述史事占有绝大部分篇幅,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 为标题的咏史诗,开创了以诗叙史的传统,自班固的《咏史》后,咏史诗逐渐为 后世的诗人所瞩目。 3.?左思的咏史诗 咏史诗发展到西晋的左思, 他打破了传统咏史诗 “专人专咏, 专事专咏” 的写法, 精心选择史料,巧妙地对历史事实进行摄取、加工,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 情,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古寓今。他已不注重对历 史事件的叙述, 而是强调所咏人物所处的境地。左思的咏史诗既有对才能抱负的 充分肯定,又有对门阀制度的猛烈;既有对豪门士族的,也有不受重用 的。他的诗壮美、豪放,笔力矫健,情调高昂,气势充沛,具有刚健风骨。 如《咏史》其二揭露了门阀制度的和不合理。 在咏史诗的写法上,左思对前人有所继承,更有所创新。对于左思的《咏史》八 首,胡应麟认为: “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 ” [5]为了适合抒写怀抱的需要,他在诗中涉及不止一位古人,一件史事,而是随 着诗人强烈愤激的情感随意地安排史事, 根据自己抒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历史材 料,以便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怀。胡国瑞说: “左思的《咏史》诗,在运用史材 以抒发怀抱上表现得尤为复杂多姿, 气调亦雄健高远, 故能超越前人。 [6](P65) ” 指出了左思诗歌借史抒情的特征。如《咏史》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困采樵,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心填沟壑。 英雄有屯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