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如果我读日语一定投小米

※发布时间:2017-10-12 12:11: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但根据微博网友@比酷里西他 爆料,招聘负责人秦涛现场表示欢迎英语和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但不需要日语学生。秦涛说道:“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

  秦涛讲一个成年人都听得懂的笑话,美其名曰“带动气氛”。但讲这个笑话,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作为小米招聘代表在场合说出来,都不是一个有素质的成年人所为。

  在“专业不限”的宣传前提下,现场却表示不需要日语系学生,是校招团队的不严谨;在表达“不需要”时拿日语学生开笑话,是对专业的和对学生的。

  秦先生把日语专业和日本行业联系起来时,现场除了有的日语系学生,更多的是跟着哄堂大笑的其余200位学生。

  我一位日语系的朋友,当年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告诉了亲戚自己被录取的专业,亲戚说:“那以后是要去当的啊。”在生活中,把日语专业、留学日本等标签跟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人不在少数,至少那200个一起大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联系并不觉得有大不妥。

  校招交流群里有人提到,秦涛先生是技术人员,智商不比情商,才会出言不逊。有人评论道,这锅IT不背。

  说到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深有体会。我的一位师兄是程序员,大学期间回家,被父母和亲戚拉着修电脑、选电脑是常事。有一次表弟的电脑中毒了,修不好,师兄提议拿到店里去重装。姨妈听到就生气了,说:你自己学的不是电脑吗?修一下有多难,一个小忙都不愿意帮。

  师兄跟朋友逛街时看中了一件条纹T恤,朋友打趣说:“啧啧,就知道你们程序员喜欢这种衣服。”师兄晃着到手的T恤跟我抱怨,现在不是流行条纹吗?我都在追上潮流了还说我程序员,你才程序员!你全家都是程序员!

  不过,矛盾又好笑的是,师兄去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因为穿得太不像程序员了,被工作人员怀疑是过来捣乱的销售。他那天穿的是日常装扮,一件灰色T恤,一条牛仔裤,提个公文包,仅此而已。

  专业延伸到职场,那就是对专业技能的了。正如小米公司要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不要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不需工有日语技能。但他们在把这批学生拒之门外的同时,是对他们其他能力及其潜力的忽视。

  国内目前的本科教育,说到底是通识教育;与其说本科生们在学一门专业技能,不如说他们在学一种思维方式。

  我的一位读商科的朋友Amy本科毕业后,常听一些咨询公司的面试相关培训课程。虽然知识点都是大学期间学过的,但她发现学校教的理论知识与职场实践中其实有很大差距,她不认为“科班”出身的自己,比别人厉害多少。

  Amy说,现在从事跟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本以为大学四年学的全都白费的,但没想到在工作中,学过而并不熟悉的分析模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思维。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愿意花费人力和时间设置无领导小组面试环节,企业需要的不是你的专业词汇定义滚瓜烂熟,而是你是否拥有相应的专业思维。

  当然,为了省时省力,学校、专业,甚至GPA是很多HR筛人的门槛。只要清北复交的投行,不要日语专业的小米公司创新部,在这一点上无可厚非。越是大的企业,越是能包容应届生之间极小的能力差异——他们不在意是否招到了某个异常优秀的个体,他们只在意所招到的人都足够优秀。

  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长久看来,无论是分数论成败的企业,还是像小米的奇葩中层这样的人,都无法一个真正努力的人进入某个领域。我说的不是奇迹,而是随处可见的故事。

  A读的是社会保障,一心要考公务员,为了不被专业了报考岗位,她用周末的时间修了双学位。

  B本科毕业于一本财经类院校,为了进入顶尖金融机构,他研究生一举考到了某所四大人扎堆的学校,毕业时已经高分过了CPA和司考。

  C周末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穿着新买的并不合身的西装,来参加一场模拟面试。每一个与业内人士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他都不愿意敷衍。

  还有很多很多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去做跨领域的实习,从小公司的小职位做起,一点一点往简历上填东西;在这之余,还在认真刷本专业的GPA——不能给HR任何一个筛掉他的理由。

  在获得了公开道歉和网络上一边倒的支持声音后,日语学生还需要什么?如果是我,我可能还是会觉得不解气。因为最的不是梦想中的企业和行业里有人看不起你,而是你没有办法去打破别人给你的负面标签。

  正如很多人弯道超车,非清北毕业却最终进入了顶尖投行一样,如果我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我会去投小米,按照招聘要求上一点一点地跟HR解释我有多适合这份工作,拿真材实料去甩他们一脸。

  推荐:

  

关键词:日语读怎么说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