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不写论文的好老师配当教授吗?

※发布时间:2017-9-14 10:27:4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有关。

  据报道,备受学生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2015年10月退休,仍是大学职称。

  虽然常萍在大学晋升之上被边缘化,却广受学生的赞誉和拥趸,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她的课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

  近日,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并颁发证书,可谓是“迟到的认可”。然而,在很多大学,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忽视,一个老师如果只是教学好的话会被逐步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高校有一个流行说法:“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才是自留地。”究其原因,职称评定跟科研论文挂钩,而与教学任务无关,所以教学连副业都算不上。

  2014年4月,大学女方艳华根据“就职9年未评职称必须离职”面临“非升即走”,然而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希望学校将这位“因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后来,方艳华转岗为职员。

  类似的还有上海交大普通晏才宏,200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交大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广受交大师生赞扬。有学生描述他上课的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他的电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

  好教师不受重视,受最大的自然是学生。学生们经过千辛万苦的高考、花高昂的学费进入大学,却发现获得的教育差强人意。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并没有精心准备,似乎心不在焉,疲于应付。

  那么高校为何要“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才被认为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也是争取财政拨款的重要来源。过去10多年来,我国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增大研究生教育体量,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于是很多大学制订的考核教师的指标,都强调学术研究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课题经费等,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无这一工作量,都无伤大雅;反之,如果一名教师重视教学,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够,发布论文数不多,哪怕他的教学再受学生欢迎,也很难在考核、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获得有利的结果。

  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实行行政主导,而非办学,社会的质疑,甚至学生们的抱怨,都无法影响高校的办学战略高校办学只对行政计划的主导者负责。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当前我国高校在评价教师时,有严重的“论文情结”,盛行“唯论文论”,但“论文情结”,不是“反论文”,而是回归正常的学术评价,重视学术研究的真实价值。过分强调发表论文,与把论文贬到一无是处,都对我国高校的教育、学术发展不利。

  就大学教师而言,学术和教学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如果对于教师的评价权完全交给学生,也容易走偏。网络写手和菜头曾在微博账上写到:“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两次就再也不去了。让学生high起来太容易了,台上说一句“早就听说我们大学的同学是最棒的!”下面鼓掌鼓疯了。再说一句“食堂经理都该”下面手指都鼓断了。看着一脸幸福,双眼放光的同学们,有一种被淹没的感觉。如此容易被取悦,也就如此容易被。”只要再会讲段些段子、抖些机灵,受到学生的欢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学术对于大学的意义不容置疑。但是目前的学术评价标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有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超过日本和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论文世界第二大产出国家。2007年我国就已在国际索引的工程类论文数量上取代美国,跃居全球第一。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近10年来,尽管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科研论文的引用率排界100名开外,中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科技率仅为10%。

  作为一个“论文制造大国”,产生的很多论文基本上是“垃圾”。且不说各种本科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单大学教员这块,由于评职称导向就是科研。而科研的考核标准据说客观,也可以说是简单,只要简单罗列你的论文、著作和项目就可以。

  至于论文质量谁说了算,目前基本上裁判权交给了期刊编辑部。由于缺乏一个可靠的评价机构,滋生了巨大的地下论文市场。笔者一位大学任教的朋友说:“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各种论文代理的电话,问有没有发表需求,甚至不用自己写,他们会帮你。”

  早在2007年,就有曾估算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为1.8亿元至5.4亿元,2009年这一估算已近10亿元。

  在欧美国家,不同定位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教学为主,那些只招本科生、学制为4年的学校,都是教学型的学院(teaching college)。有些综合性大学,也以教学为主。这类学校也要求教授们发表著作,但通常量不会很多。另一类是研究型的大学(research university),对出版量的要求比教学型的学校要多。

  评价教师学术研究的指标,也主要是论文和出书,但他们对论文和出书的评价,强调的是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期刊,并不是第一位的指标。一个教师如果有一篇论文取得开创性,那么,学校不会要求他要达到多少论文发表数量。

  对于论文和著作的评价权由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来决定,他们凭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信誉做出决断。这些教授都是的比较客观、,由教师们投票选出来。这些教授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声誉,所以大都能秉断,不敢徇私枉法。虽然学术价值判断不是易事,容易产生分歧,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不会吃亏。关键是,如果参评教师对职称评定不满意,还有一套专门的与制度。

  在美国大学中,除了终身职位(Tenure Faculty)以外,还有专门的lecture职位也就是,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国国企的“合同工”。没有什么晋升的压力,只需要专注于自己工作讲课。只要能把课讲好,不出什么大的差错,就可以安稳体面地做下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从政之前,是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退出政坛以后,基辛格很想回到哈佛大学工作,但他提出一个要求:只进行学术研究,不给学生上课。不履行任课职责的教授,是哈佛所不能接受的。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教授解释道:“基辛格博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如果论私交,我和他的关系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

  高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已经不是新鲜事,在科研学术为主导的指挥棒下,教师们都忙着文、做课题,没有人再关心教学这块“公家田”。如果教学不纳入职业评价考量,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管理又没有发言权,教学质量不下滑才是怪事。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