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邓晓芒:论文学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7-9-4 14:29: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从人文哲学的高度统摄作品感受、形式分析和时代的文学才是完整地道的文学,缺乏哲学维度的文学只是作品欣赏或技术分析,是不完全的文学。由此也可以看出,作为文学家的一个要素的哲学,主要是指人性的哲学或人生哲学,或者说人文哲学,而不是其他哲学。当今时代,对哲学的划分五花八门,但主要可以划分为人文的和文的,前者从流派上说有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哲学人类学、分析哲学等等,从领域上划分有文化哲学、艺术哲学、哲学、教哲学等等。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不是那种只会搬弄抽象概念的人,而是用哲学概念来指导自己的文学的人,是把哲学思想融化在自己对作品的人物分析和阐释中的人,是哲学式地生活在作者所创造的氛围中的人。

  内容提要:文学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家是作品美的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家对这种的分析,包括形式上的分析和人性结构上的分析,这种分析具有超越特殊之上的理论的普遍性;第三,家对作品中人性的历史维度即“时代”的,他能够立足于当代对文学史中体现的人类发展历程有更加深入的洞察;第四,家的人文哲学涵养,它将前面三个层次熔为一炉,构成文学的力量的最终源泉。从人文哲学的高度统摄作品感受、形式分析和时代的文学才是完整地道的文学,缺乏哲学维度的文学只是作品欣赏或技术分析,是不完全的文学。

  作者简介: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邓晓芒(1948- ),男,湖南长沙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典哲学研究。

  2015年底,我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的力量”。我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的力量在哪里?最终在于家的哲学涵养。本文试图对这个观点作一番更加深入的论证,以于方家。

  一篇成功的文学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归纳起来,有四个要素,它们构成由低到高四个不同的层次①。

  第一个要素,就是文学家必须对作品有最起码的。这是因为,文学家首先是一个读者,而读者之所以要读一部作品,是因为他从中受到了,不能打动他的作品,他是不会去读的,或者说,即使读了,也会后悔不迭。人们对文学作品感兴趣,哪怕只是为了消遣,也是因为里面有能够他的地方,有能够调动他的注意力、能够让他欲罢不能、让他以其中的人物自居并为之歌哭的地方。当然,每个读者由于各自的气质、年龄、经历、文化程度、审美趣味等等的不同,并不是对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能够产生出来,或者说,并不是对每一部优秀作品都能够获得相同的。但是一部作品必须使他能够,这是绝对必要的,不能打动他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就不存在。而文学家既是读者,同时又是作者,在这方面就更加有严格的要求。贺拉斯曾经对诗人说:“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1]142这些话对于文学家来说同样也成立,因为文学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应当是一个艺术家或诗人。一般来说,文学家与普通的读者相比,由于他有较强的艺术力和敏锐性,并且在这方面训练有素,他就更加能够体会到某部作品的好处,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他就更能作出对作品来说比较中肯、对读者而言又比较能为大家所接受的评价来。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部作品刚刚发表出来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人读过之后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感觉处于和休眠中;但在读过某篇对该作品的评论文章之后,他会重新发现他在原先的阅读中所忽视了的东西,并顺利地进入到阅读的语境,从中获得崭新的审美感受。这时的评论家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给他指点出作品中那些精彩绝伦的亮点,并凭借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细致准确的力将这些亮点突显出来,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应该说,的力量在家对作品的这种性中就已经初步体现出来了,家就是那种善于发现美的人,是寻找美的向导,是大众审美趣味的引领者和提高者。

  不过,家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个层次上,那他就只不过是一个高明的读者和美的传递者而已,他能够发现美,但却不能说明何以美;他能够和提高其他读者,但却不能和点拨作者。更重要的是,感觉(感情)毕竟是个人性的,一个人的感觉再怎么宽广,也不可能覆盖所有不同类型的感觉,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因此,家的感觉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读者感觉,不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感觉的倾向性和性,因而摆脱不了某种主观随意性。的力量在这个层次上常常会感到无力,在面对某种家所不熟悉、所不喜欢的文学作品类型时便手足无措,找不到入门的途径。即使他感到得心应手的,常常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欣赏。我们有时也看到这样的家,他只对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类型津津乐道,而对其他类型的作品不理不睬,甚至任意贬抑。例如,他也许可以醉心于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味无穷,却无法欣赏现代诗的奔放,认为那不叫诗,只是分行的散文。这些都对一个家的全面文学构成了局限。感觉和固然是评论作品的一个绝对必要的先决条件,然而单凭感觉来品评作品毕竟只能被动地仆伏在作品面前,只能跟在作家后面亦步亦趋,超不出作品本身和作家本身的眼界。这类家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兴趣喜好,而不能通过将自己喜欢的作品与其他超出自身爱好之外的作品加以对比,来开拓自己的眼界,在与别的那些与自己不同口味的家的中反思到自身的局限性。当然,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他就能够自觉地拓展自己的欣赏口味,并在各种口味的比较中找到某些共同的规律性。但这就不是单纯的感觉能够达到的层次了,而必须加入的反思。

  所以,文学的第二大要素就是的反思。文学虽然基于感性,但本身却是的事业,它是讲理论的,而和一般的文学欣赏、作品介绍和“以诗解诗”之作不同。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文学理论的对象还是对作品的感觉,它是对这种感觉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提升。但它所采用的范式,却是由建构出来的。这些范式本身也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