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把农业科技论文写在红土地

※发布时间:2017-3-9 11:59: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这位快人快语、创新务实的科研工作者就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湛江农业界年轻的老专家——40多岁的谢江辉。作为农业科学研究员,谢江辉带领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攻关,为廉江荔枝、覃斗芒果、徐闻香蕉、菠萝等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给力湛江的农作物国门,打响了湛江特色农业品牌。

  近年来,廉江荔枝不断走出省门,打入国内各大超市,几乎成了荔枝行业的标准,在全国荔枝行业中独领。而早在2002年,湛江曾爆发出一场“荔枝危机”:荔枝产量低,质量差。“量多则价贱,丰产则卖难”似乎成了廉江荔枝跳不出的“魔咒”。

  2010年2月10日,时任农业部部长何康(右)在南作所谢江辉陪同下,视察毛叶枣科研。(受访者供图)

  然而,邻居茂名、广西的荔枝却无论品相还是销都不错。市委、市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最终想出一个办法——设立一个荔枝的科研课题向全国招标。经过全国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等专家学者的PK,在口的南带作物研究所中标了。作为科研项目带头人的谢江辉马上带领科研团队深入调研。

  万事开头难。科研人员兴致勃勃地下到就被农民浇了一盆冷水。“农民爱凭经验种植,对我们带去的新技术听不进去。不太爱搭理我们。” 谢江辉就到田头和农民聊天。“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把荔枝种好的,如果明年的产量质量上不去,我赔偿给你们。”谢江辉在田头给农民“打包票”。

  谢江辉经常在荔枝林里“”,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都充满着不怕吃苦的干劲。一次,为了解决荔枝的施肥用药问题,谢江辉创新地给荔枝树来个“定量喂养”:“把这些树挖出来,好好研究一下它们的根茎和土壤结构等。”谢江辉说,当时这种方法在当地算是超前的,受到了农民的。他于是干脆将农民的树买下研究。

  “挖树的时候,团队里的一名博士特别让人,挖树的活不能让农民代劳,怕不小心把根茎挖断了。他就自己动手,一点点地挖,在烈日下,他汗流浃背,身上粘着不少泥巴,但还在不停地挖,一边挖一边研究。挖完后,他觉得手突然好痛,原来是挖树时扭伤了。”谢江辉地说。

  2002年,谢江辉带领团队开始在廉江推广“荔枝老果园技术”,其中包括套袋、高接换种、矮化栽培、发穗调控(控制荔枝抽穗长度,减少营养消耗,提高单簇挂果量)等技术。南亚所发动种植大户建示范园,对老荔枝林进行,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种植户推广新技术。

  “传统的荔枝林种得太密了,荔枝没有得到充足的阳光。” 谢江辉操起一把刀就砍树,果农心痛得跳起来阻拦。“把一部分树砍掉后,你们荔枝的产量和质量都比现在高,低了我赔给你们。”谢江辉一边挥汗如雨地砍树,一边给农民许诺。很快,一亩拥有60株树的荔枝地只剩下40株。到了收成的季节,果农在惊呆之后就笑得合不拢嘴了。原来的荔枝树只有树顶长荔枝,现在整棵树挂满了荔枝。果大皮靓,卖相非常好,一过磅发现产量翻番了。果农开心地跳起来,一把抱住谢江辉及其科研团队。

  在南亚所的指导下,当地荔枝种植户组建了“廉江宏扬水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800多亩的荔枝产业带项目,带动周边近5000亩荔枝园“转型升级”。

  目前,优质荔枝品种“妃子笑”、“桂味”在廉江的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经过高接换种的老龄荔枝园,平均亩产从153.4公斤,增加到第四年的636.0公斤;经过间伐、回缩的妃子笑试验园,亩产从358.5公斤增加到第三年的583.6公斤。而在2006年以前,当地果园种的大都是“白蜡”、“黑叶”等品种,加上高密度种植,荔枝园亩产800斤左右。

  2006年,种植户梁文帅的120亩果园由于品种、荔枝滞销,年收入不足5万元。近年来,他的荔枝园逐年增产,加上品种优良,来自、上海等地的客商纷纷上门高价订货,每年年收入有40多万元。该园自2006年以来,连年丰收,产量逐年提高,到了2014年,亩产已达到2500多斤,比2006年提高了3倍。

  廉江荔枝渐渐走出低谷,超越了邻近省市,受到客商的青睐,荔枝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廉江荔枝渐渐打出了名堂,漂洋过海到海外,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大超市。

  “廉江荔枝生产代表了我们国家最高的技术水平。”谢江辉自豪地说,作为“荔枝老果园技术”的带头人,他在廉江大力推广这项技术已经12个年头了,推广应用达到75万亩,年新增总效益5.53亿元以上。且生态效益明显,相当于每年减少5200吨甲胺磷和11.2万吨尿素。

  “荔枝老果园技术”部分核心,先后获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和科技进步二等,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荔枝高产高效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获2011年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和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这是今年唯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的果树类科研项目。

  覃斗芒果开花时,一旦碰上低温阴雨天气,就会导致最终挂果极少,这种情况持续六七年了。覃斗芒果产量连年下跌,几乎到了频临的边缘。当地和农户按捺不住,上门“学艺”。

  2012年夏,雷州市农业局找到南亚所寻求科技支撑。谢江辉与科研团队火速到覃斗实地调研,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从品种结构调整、套袋技术推广等方面入手,提振当地芒果产业。

  南亚所专家果农,改种相对适应阴雨天气的品种,比如“红芒6号”,其耐低温阴雨能力较强,此前在覃斗试种,挂果较多。另外,谢江辉决定在覃斗推广延长芒果花期的技术。

  然而,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并非易事。去年,南亚所为雷州果农免费发放6000个果袋,没想到果农不愿意要,因为给芒果套袋要增加人工费用。南亚所只好先在覃斗布置2个“红芒6号”套袋示范点,到了收获季节,拆袋后的芒果皮色跟红富士苹果一样,加上没有农药,价钱比没套袋的每斤贵1元多。

  老芒果林,需要锯掉枝叶,方便嫁接新品种。果农担心锯掉枝叶后,芒果树会死掉。南亚所的专家就向果农:“放心锯,如果果树死了,每棵赔100元!”果农一听,大胆放手干,结果芒果树非但没死,还大幅增收。

  在谢江辉科研团队的努力下,覃斗芒果,产量和质量都在恢复中。今年5月7日,南亚所更与雷州市签合作协议,将协助雷州农业进行产业规划,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1995年,谢江辉大学毕业来到湛江后,最先负责的科研项目是毛叶枣。“刚到湛江,就很喜欢,广袤的农田,带的风情,幽静的,是个农业科研的好地方。” 谢江辉暗暗发誓,一定要将所学应用到这片红土地上农民。很快,他就创新地从外地引进试种一种湛江没有的水果——毛叶枣。

  毛叶枣是当时新兴的热带水果,谢江辉作为我国毛叶枣研究的先行者,引进20多个优良品种在不同区域试种,先后选育了适合热区发展的“高郎一号、新世纪、蜜枣、蜜王”等品种,并开展了花果调控为重点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刚开始时,毛叶枣水土不服,很难种起来,树上只有零星挂果,小小的,不好看也不好吃。”谢江辉就天天蹲在田里观察果实的开花、挂果、病虫害等情况,被太阳晒得黑黑的。一次,爱人的学校同事看到谢江辉晒得黑乎乎的,就打趣地说:“怎么找了一个黑不溜秋的丈夫,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让你老公一块来我们学校当老师算了。”

  谢江辉不以为然,依然天天在田头“”观察毛叶枣,连父亲从老家来看望他,也没有时间陪伴。“为了多陪陪我爸,我就把他叫到田头和我一起干活,我做科研,他帮我数树上的结了多少颗枣,逐一帮我做纪录。”

  在谢江辉的努力下,毛叶枣渐渐适应了湛江的气候。“刚开始,毛叶枣像鸽子蛋那样小,咬下去有点涩;过了两年后,毛叶枣像小苹果这般大了,又脆又甜,好吃极了。”

  如今,毛叶枣从无到有并发展到至今约30万亩,年产值6亿元以上。当年,该系列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1999年,谢江辉因此被破格评上中级职称。

  目前,在雷州西海岸,青枣种植面积已推广到5万亩。这些青枣的“始祖”正是谢江辉的科研——1997年引种到雷州覃斗的毛叶枣。后来经过品种驯化,培育出良种,随之引种到雷州。现在的“雷州青枣”驰名在外,农民们靠种植青枣发家致富。今年以来,青枣苗木在雷州卖到脱销,出现了15元每株的高价。

  自1995年以来,谢江辉科研团队一直从事热带果树选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在荔枝、香蕉和热带珍稀果树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他与科研团队一道,促进廉江荔枝的“转型升级”、生命垂危的覃斗芒果,研发了“金菠萝”新品种,对香蕉抗枯萎病品种选育作研究……

  然而,谢江辉却说:“搞科研做实验是一个漫长的的辛苦的过程,胜利的喜悦就在研发推广成功的短短一瞬间,那一瞬间就是看到农民使用我们技术发家致富时的笑脸。”

  为此,谢江辉要求,每一个新人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都要下到农村锻炼几个月,了解农民需要一些什么技术,将对农民的感情作为科研的动力,然后再做有针对性的研究。做科研不能自娱自乐更不能孤芳自赏,要研究出农民能用得上、用得有效益的。

  在徐闻前山镇甲村,南亚所开办了“科技小院”,免费为村民推广菠萝良种,传授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条村,一个农民就能管理60多亩菠萝地,亩产从原来的5000斤增加到9000多斤。尝到甜头的村民,每次请雷剧团来村里唱戏,都要请南亚所技术人员上台说几句。

  谢江辉说,他不需要太过聪明的团队,而是需要有耐心有恒心的,因为做科研拼的是耐心和韧劲,到最后就是胜利。4年前,谢江辉出任所长后,就探索创新了科研管理机制。

  “在我们所,工资最高的不是所长,而是有能力做好做优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只要你做得好,不需要论资排辈拿工资,获得的绩效励比所长还要高。” 谢江辉认为,一个人做科研的黄金时期一般是30至45岁,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挖掘他们的潜力,更好更快更优地进行科研攻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湛江带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舞台上焕发光彩,这是谢江辉带领科研团队长期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培育出来的果实——他们用科研在红土地上阐释了科技。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