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美媒中国“论文造假工厂”:有钱即可挂名

※发布时间:2017-9-6 18:06: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港媒称,内地被揭存在论文造假工厂。知名科普《科学美国人》近日发布调查文章指,目前权威科学期刊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有些论文甚至抄袭与研究课题无关的内容,仅修改关键词就直接搬字过纸,而这些论文的来源大多来自中国。该点名一家位于上海的“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可以挂名该机构的论文,投递国际期刊。

  据《成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引述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多年的工作人员指,学术造假是个全球问题,其中某些造假论文已经渗入期刊《诊断病理学》中,该期刊2014年5月发表的14篇论文中,6篇存在可疑的句子重复及其他违规行为。文章分析100篇学术论文的语言用词,发现一些论文看上去像是工业规模大量生产出来,其中24篇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资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贴来自其他中国部门。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通过电邮向《科学美国人》,涉假的24篇论文随后被移交给纪检监察审计局,该局每年会调查几百件学术抄袭行为。“基金会每年会采取数十场行动来打击学术抄袭行为,尽管现象并不常见。”杨卫强调,基金会一直采取措施打击学术造假行为,包括最近安装了“相似度检查”工具来应对科研申请书中可能出现的剽窃行为,但对于对“论文工厂”的问题就“没有太多经验”。

  以今年5月出版的《诊断病理学》中有一篇论文为例,该文由广西医科大学的8名科研人员所撰,内容评估某基因的不同变体是否与胃癌有关,但是却并未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调查发现,其中内文与多年前在学界发表的有关前列腺癌的论文,除了更换某些关键词之外,有时整段文字几乎完全一样。而事实上,这类型的学术抄袭屡见不鲜,“只是把不同的基因和疾病嵌进这段文字中,就像在玩一个版的疯狂填词游戏”。

  《科学美国人》指出,这类论文是大规模量产而生,而且大部分来自中国。上月通过懂中文的记者联系一家位于上海的“MedChina医学服务中心”,佯装购买科学论文。该公司竟随即提供几十条科学“代售话题”和科学“论文转让”协议。相关负责人称,这些论文已经被同行评审期刊认可,价钱则取决于目标期刊的影响力。根据记者要求,该公司提供一份价9.3万人民币的论文,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为3.353。

  据内地查证,被点名的“MedChina”在2008年创建,专注于为国内各医学机构提供医学论文翻译、润色、修改,在、上海等地均设有办事处,隶属于“上海文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为复旦大学科技园。虽然“MedChina”负责人接受采访称,公司只负责论文翻译,并不“生产”论文,也不提供为论文进行润色等服务。不过,该公司的官网在消息公开后已经无法打开,并删除微博、微信的所有信息。

  参考消息网12月12日报道韩媒称,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全世界研究者引用最多的论文中,中国科学家的论文所占比重达到韩国的4倍。这意味着,在最高水平科学技术实力方面,中国已经超过了韩国。

  据韩国《朝鲜日报》12月12日报道,韩国开发研究院11日公布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革新方案研究》报告显示,据统计,2002年到2013年之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中国论文所占比重为5.1%,韩国仅为1.2%,是韩国的4倍以上。

  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指,世界的研究者引用频率最多的前1%的论文。换句话说,如果说全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论文有100篇,那么其中的5篇就是中国科学家撰写的。

  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方面,中国继美国(45%)、英国(7.8%)和(6.2%)之后排界第4位,与韩国(第13位)拉开了很长一段距离。尤其是在材料工程学(14.1%)、工学(13.1%)、化学(10.3%)、数学(10.9%)等领域,中国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居世界第2位。

  中国在论文质量和数量方面都超过了韩国。2001年至2005年中国的论文数量为25.2万篇,2006年至2010年增至55.1万篇,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期韩国的论文数量从10.5万篇增至17万篇,仅增加了62%。

  韩国开发研究院国际政策研究生院教授李周浩(音)表示:“从当前或中长期来看,科学技术实力必然与经济直接相关。不能只关注中国制造业的追赶,还应关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的尖端科学技术实力。”

  的力量也不能忽视。2010年中国的总研发费用为1782亿美元,超过了韩国的528亿美元。中国的研发费用的增长速度也非常迅猛。2005年仅为711亿美元,然而5年之内就增加了1.5倍。

  报告中还对中国大学的发展给予了关注。在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发布的世界500强研究型大学排名中,中国在2012年有37所大学榜上有名,而韩国仅有10所。

  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外媒称,卷入大规模学术舞弊丑闻的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名叫窦莹莹的华裔女商人。

  据《悉尼晨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这名30岁的女商人利用其会计文凭建立了一个利润可观的代写论文公司,服务对象就是中国留学生。

  在悉尼科技大学一个卫生间的门上贴着一张广告:“你还在为学校作业吗?你还在担心花3000澳元(1澳元约合5.33元人民币)不及格的科目吗?把烦恼留给MyMaster,让你的学习更轻松!”

  2014年,MyMaster网站的营业额至少达到16万澳元,该网站以每篇最多1000澳元的价格为留学生代写了900多篇论文。

  窦莹莹出生在中国西南部城市重庆,高中就读于悉尼的一所私立学校。从麦考里大学毕业后,窦莹莹成为两家公司的老板,一家是MyMaster网站,还有一家是名为Yingcredible的公司。

  作为MyMaster网站的唯一负责人,窦莹莹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成熟的在线多个代写论文的“枪手”,他们为一些顶尖大学的数百名学生提供服务。

  当费尔法克斯集团的记者与窦莹莹取得联系时,她否认听说过MyMaster网站,但表示会调查此事。

  窦莹莹没有回答记者在电子邮件中的后续问题,但在记者与她取得联系的几小时后,该网站就无法访问了。

  《悉尼晨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称,国际教育专家说,学费上涨、英语不过关和家人期待过高,可能是国际学生找人代写论文的主要原因。

  知名学者说,国际学生花费的高昂费用(通常为每年3万至4万澳元)意味着,在大学留学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赌注。

  格拉顿研究所高等教育项目主管安德鲁诺顿说:“我听到过一些令人的例子:一个大家庭集体出资供孩子在读大学,所以家庭的期望一定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

  目前,在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的比例最高,超过1/4,只有18%的国际学生来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

  阿德莱德大学学者、学术诚信和文化竞争力方面的专家米歇尔皮卡德说,问题往往是国际学生对使用英语不够自信,而不是能力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图片来源网络

  八角茴香(简称八角)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不少网友称:“不愧是陕西吃饭大学,一道卤鸡都能研究的这么专业”,而这篇论文也被赞为最美味的论文。

  今年34岁的博士生孙灵霞是一名高校老师,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读在职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这几天正忙着博士论文的答辩,对于自己的论文在网络走红,她感到很惊讶,“我没有想到论文受到大家的关注,出乎意料。”

  八角茴香、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被人联想到烹饪。孙灵霞笑着对西部网记者解释说:“这和完全意义上的烹饪有一定的区别,烹饪更注重技艺技巧,我们这个主要是做科学研究。”她说,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人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来自动物,动物肉类的处理也是自己专业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她说,酱卤肉制品色香味俱全现在很受大家的喜爱,并且相对于快餐类肉制品常安全的,我们做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规模化工业生产。

  “我们主要想把传统肉制品做大,传统肉制品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广受人们的喜欢,卤煮的历史很悠久,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她说,肉夹馍里面用的腊汁肉也属于卤煮的一种,河南的道口烧鸡常典型的传统卤禽类制品,也是中国的四大名鸡之一,还有安徽的符离集烧鸡,东北的沟帮子熏鸡,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卤制品。

  孙灵霞介绍说,卤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在原始时代没有食盐没有调味,人们没有注意到可以用调料调节食物的风味,只是简单的火源加热,后来人们对饮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就加入一些外源的东西比如调味品,来增强或者改善食物的味道。

  那么一篇八万字的博士论文究竟要用多少鸡肉做实验才能完成呢?孙灵霞告诉西部网的记者,自己做实验没有用整鸡,只是用了鸡大腿,数量很大,不过究竟用了多少,自己已经记不清了。而选择八角茴香,也只是因为觉得八角茴香是人们日常生活比较常用的香料大料,比较经济实惠,不管是炖煮鸡肉或者排骨,都会用到八角茴香,没有特别的选。

  “为了保验结果的科学有效,我们固定选用了广西产的八角茴香,鸡大腿则是由河南的一家企业固定提供。”她说,做实验时将鸡腿卤煮,然后在固定的小区域取样,再通过电子仪器来检测产生风味的物质含量变化情况。“卤煮后的鸡腿是可以吃的,但我们很少吃。”她笑着说,“现在这块的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就先用了这一种香料来做研究,后面还会研究别的香料对肉类的影响。”

  孙灵霞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香料对传统肉制品风味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想把这块做起来,八万字的论文就讲了八角茴香(简称八角)这一种大料对卤鸡肉风味的影响,这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研究,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应用。

  “传统肉制品使用的传统工艺有一定的弊端,很多都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质量稳定性差,不能很好的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包括风味的一致性。”她说,风味是比较难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入工业规模化生产的时候就很难做到和原始品质风味保持一致,这也是目前传统肉制品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重点需要攻克的重点问题。

  她表示,论文主要讲了加入八角茴香和没有加入八角茴香的卤鸡肉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这种对比来了解风味在卤煮过程中有什么影响,风味是如何形成的,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让风味达到可控,对于后面的风味的调控和控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

  “答辩的时候,导师组的老师提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实际应用的问题提的比较多。”她说,这也是我们一开始的切入点,我们计划花很长的时间把这一块做起来,通过研究使得工业化生产的风味尽量达到传统的味道,并实现稳定。(记者 熊)

  《〈因线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这样一本获过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支持的《〈因话录〉校笺》,原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毕竟《因话录》是偏冷门的唐记小说集。而11月14日,这本校笺在“豆瓣”上的读书简介赫然写着:“本书系抄袭鲁明《〈因线年硕士学位论文)和史佳楠《赵璘〈因话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相关著作而成。其中许多内容是大段他人著作。”

  11月13日凌晨,豆瓣简介中的“被抄袭者”之一、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中华书局编辑鲁明在网上浏览到《〈因话录〉校笺》。他告诉早报记者,当时纯粹是出于兴趣才下订单,不料还没拿到书,只是在豆瓣上添加“想读”,同步微博就“炸开了锅”。

  鲁明表示,第一个回复的“枕书庙人”是复旦中文系老师,“他知道我当年写过这个题目的硕论,所以以为我自己出书了。”据大家观察,《〈因话录〉校笺》的前言、正文校勘部分和附录部分,大都存在严重抄袭鲁明论文的嫌疑,“还有抄另一位大硕士的论文,而他的全书几乎就是这几部分组成的。”

  另一位“被抄对象”史佳楠的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典籍系主任张剑光也在微博中表示:“他抄我的,我不会说什么的,但抄学生的不应该。”

  黎泽潮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参与了安徽师大新闻学和广告学专业的创办。在校园官网上,这本书被冠以“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也是他的“主要科研”。有网友吐槽:“一位广告、研究者,年过五旬,职称教授,官衔副院长,履历未见任何与古文献相关之处。居然新出了一本古籍整理著作,令人称奇。”

  不少古籍没有善本(编注: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衍文、散佚),于是后人会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相互比较考订,力求还原古籍的“真容”,同时也会对前人的文意或注解进行补充、订正和分析。这便是所谓的“校笺”。

  11月14日下午,鲁明在豆瓣附上图片,发文声讨《〈因话录〉校笺》:“此书《校笺说明》的部分段落、几乎全部的校勘记,以及附录,都是截取我硕论部分内容,而无一语引及。”

  就对比照片看来,《〈因话录〉校笺》和另外两篇硕士论文确有大段“雷同”之处。比如校笺开篇说明的第一段,且不说针对《因话录》卷一到卷六的介绍与鲁明于2010年完成的《〈因话录〉研究》几乎如出一辙,就连“道其原本,叙其所出,避免了一般笔记小说的驳杂”这般主观性评语都达成“一致”,第六页针对《因话录》版本的介绍也被网友拍下图片指出“全抄鲁文第六章《版本平议》”。名为“长夏”的豆瓣网友说,恐怕只有第七页“学术轨迹”那十行是亲笔。

  “《因话录》世无善本,对其校勘,主要使用诸类书、笔记、方志中的引文来他校。” 鲁明表示,稍具古籍整理常识的人就知道,不同的人校勘,由于搜罗的他校材料不同、对文本的体会不同,内容绝不可能大量雷同,“此书出校的、校记的数量却与硕论高度重合,几乎没有溢出硕论校记之外的新校记。”他还指出,笺注部分倒没怎么抄他的硕士论文:“于是抄抄百科、辞典之类,注释了一些人名、地名。”

  两书最大的不同便是鲁明的硕士论文用繁体字而 《〈因话录〉校笺》 采用简体字。可也因如此,令更多网友“忍无可忍”的事就来了—繁体至简体的转换中错别字频频出现。鲁明说道:“我硕论原文‘言談’,被错录作‘言歌’。原文‘俗講’,被录作‘俗蒲’。原文‘建築佈局’,被错录作‘建桑怖局’。”有网友吐槽说:“这种低级错误是因为抄袭过程中图片转换文字过程中的电脑错误识别。”还有网友跑去黎泽潮微博上提问:“黎教授,请教一下,什么叫‘建桑怖局’?”

  再如《因线条,鲁明校笺时底本(编注:校勘时所用的依据本,即在这个本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版本来校勘)的写法为“讳芳字伯存”,但他在硕士论文中根据《书》、《唐语林》这些史料指出“芳”字是错的,应为“并”字。但在 《〈因话录〉校笺》中,原本的“讳芳”却莫名地变成了“讳芬”。不少人哭笑不得:“把底本文字都录错了。”

  鲁明在豆瓣中写道:“写硕论时,刚刚入门,读书很少,绝达不到出版程度。校笺者竟取来抄袭……而硕论中一些稍稍可取之处,校笺者大概又感复杂难懂,竟得以幸免。对这样一本抄袭之作,如果是所谓大众普及读物,原不值得浪费时间关注。”他还对负责图书出版的出版社感到不满,“编校工作也极粗率。”

  最近,鲁明正忙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版的出版,暂无暇统检《〈因话录〉校笺》全书并且全面举证。不过接下来,他打算联系古委会工作人员,请他们调查并收回相关资助。他告诉早报记者:“从我个人角度,就是要求道歉。如果事情属实,应该由古委会和高校按照规章制度来办。”

  15日上午,黎泽潮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否认有抄袭行为。他称,引用之处均有标注,符合学术规范,得起调查,此外著作本身性质也不同于普通科研著述。

  对于黎的说法,鲁明向早报记者表示:“文史专业的老师同学那么多,大家可以评判。同时请高校古委会专业工作人员鉴定。必要的线)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