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论文大焖锅:NBER 富人比穷人更吗?

※发布时间:2017-6-17 12:23:4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我们学会了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身停留在只会“”的水平上。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什么时刻都有人死去,当他们永远闭上双眼,我们会悲伤,也会流泪。 可是,好多年后,并不是每个人还能经常地想起那些逝者。每年四月,网,电视,纸媒都开始争相纪念作家王小波。小波是1997年4月份去世的。因此,四月份确实是纪念他的时候。

  黑与白、对与错、与、与...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的二元对立和泾渭分明。这看似十分简单的道理,却是绝大多数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幸的是,小波正是十年代不这么思考的少数人之一。深受小波文字的影响,我万分幸运。他的作品我到现在还在阅读。文字还是那些文字,阅历不同,也会不同。他的文字,告诉我真实不是两根筷子、 一件旗袍那种感受。也让我知道单纯是比、谦卑更能催生理想主义的东西。

  在这个6月,在纪念王小波的声音渐渐弱下去的时候,我探出头纪念一下他。也在寻找自己的同类,共同招呼一声。

  各位好。我叫邓涵之,来自伦敦经济学院(LSE)学系,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我未来计划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量化研究,对金融市场、财政体系、国家构建等诸多话题很感兴趣。我的个人邮箱是 ,欢迎与勾搭……不,沟通交流。

  富人会比穷人更吗?是否人越有钱,就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越发漠不关心?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差距不断扩大,富豪阶级集聚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对公共政策制定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影响力——诸多现象使得探讨财富与利他主义的动机和表现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对于“富人更自利”的直观印象很难在研究中得到验证。首先,富人的所谓行为(如积极避税、宁愿缴纳罚款而故意违章停车)也许只是由其激励结构做出的决策,并不能由这些行为得出“富裕导致”的关系。其次,研究只能观察到行为,而不能计算出动机,研究者难以把利他主义的动机单独剥离,因为人们的利他行为很可能还受到助人成本(如收入)、助人情境(如匿名与否)等的强烈影响。此外,研究的模型设定、样本选择等也都存在着诸多挑战。现有文献中同时存在正相关与负相关两种结论。

  J. Andreoni、N. Nikiforakis与J. Stoop三位学者的论文“Are the Rich More Selfish than the Poor, or Do They Just Have More Money? A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发表于NBER工作论文系列,他们利用一个“故意送错信”的自然实验,通过富人与穷人的送还行为来检验人们的利他主义程度和助人表现与其财富之间的联系。实验的好处在于:首先,作者可以避免选择性偏误;其次,实验被试者毫不自知,因此其行为避免了社会压力;此外,实验结果不依赖于申报,避免了被试者主观夸大自身动机与行为。该实验的基本思是:研究者根据荷兰机构提供的数据,在荷兰随机抽取了富人与穷人家庭各180个,并分为多组;研究者有意地“误投”信件到不同组的被试家庭,这些半透明的信封中内含有银行转账卡或欧元现金等物品;最后,研究者检验这些家庭将“误投”信件送还的频次,并进行统计检验。

  作者在选择家庭样本并分组时,利用荷兰提供的信息并借助市场房价数据对样本个体进行了仔细选择,确保了分组的随机性(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与Fisher检验)。上述实验给出的描述性结果是,富人送还信封的比例(81%)远远大于穷人(38%);就银行转账卡与现金而言,穷人送还现金的比例比送还银行转账卡的比例低42%,而这一结果在富人群体无明显差异;此外,信封中如果包含欧元现金,则现金的金额也会对送还比例产生影响。作者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并加入了诸多家庭控制变量,结果保持稳健。

  然而,富人返还率高的原因并不能直接证明其利他倾向与责任感。一个可能性是富人家庭的财务压力小,有更多能力与时间来处理多余信件——即富人送还信件仅仅是因为他们更有钱而已,与品德无关。为了捕捉真实的品德效应,作者接下来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利用Probit模型的实验结果,有效地度量了助人指数、财务压力指数、拿取现金的效用指数等诸多参数,并检验了富人与穷人的群体差异。结果表明,富人与穷人的助人指数并无实质性差异。此外,穷人家庭的财务压力指数显著影响了他们的返还行为;穷人家庭留存信封中的欧元现金可以显著改善其效用水平,而这两种效应在富人家庭中均不存在。因此,作者的得出结论是,富人的确比穷人群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意愿、利他主义倾向与助人行为,但这仅仅是因为富人家庭拥有更多财富而已;两个群体的品性并无本质差异。为了证明这一结论,作者补充了多个稳健性检验,有效地将人们的助理从助人行为中分离了出来。更多内容,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