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教学研究】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平武土司文化为例

※发布时间:2017-11-23 22:01:5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初中与高中课程标准都要求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以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途径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教材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广泛的,在课标的大前提下符合教学要求的材料都可作为课程资源,其中乡土资源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所在地社会发展的直接表现,将乡土资源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首先是该地开发与利用具有独特性的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元素,使历史知识立体起来;其次,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将历史课堂迁移到遗址遗迹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历史的变迁,逐步揭开当地历史神秘的面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再者,通过普及乡土历史,有利于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为遗存的和家乡的旅游开发等献计献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土司制度溯源于羁縻之治,是中央王朝推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土司制度作为元朝巩固边疆的制度,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就平武地区现行的初中人教版、高中人民版而言,人教版并未明确提到土司制度,人民版在讲“改土归流”时用一段文字对土司制度的兴亡做了简要概括。

  鉴于中学历史教材篇幅有限,只能对主干知识进行适当的细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行充实教学内容,平武土司文化就是不二选择。

  平武县古称龙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深处。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接松潘县,东南接江油市,北倚九寨沟县。平武处于汉藏羌三大民族分布的交界地区,内有氐、羌、藏、汉、回等民族,民族成分复杂,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鉴于此,古代中央王朝在平武设置了土司。

  平武土司制度兴起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 1226年)于1956年,共存续了 700 多年。平武土司除了是我国产生最早、消失最晚的地方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汉人担任土司的地方,平武各汉人土司之间长期相互联姻,形成了以薛氏家族为核心,环之以宣抚副使李土司、佥事王土司、知事康土司以及北川县境内的唐土司的土司集团,而这些土司集团之间不免有恩怨情仇。

  据《明史》卷311《四川土司》记载,薛氏土司薛兆乾袭任龙州宣抚使后因与副使李蕃接下仇怨,并在矛盾冲突中了李蕃及其儿子,事情传到四川省上,省上派人前往调查,薛兆乾知道自己罪可当诛,于是聚众叛乱,结果这起叛乱轻易被下来,明王朝乘机实行改土归流。但是平武土司并未就此了结而是其和受到重创,从此由盛转衰。

  平武境内现有多处土司文化遗存,包括、土司墓、碑刻、城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报恩寺。报恩寺有“深山”之称,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早期建筑之一,被称赞为“明初罕见之遗构”,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于英天顺四年(1460)竣工,由王氏第九代土司王玺及其子王鉴所修。关于王玺修建报恩寺的原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王玺想当土,但是被知道后,把改成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事实上,报恩寺的碑刻记载了其修建原因。报恩寺内的《敕修大报恩寺继葺碑铭》记载了王玺初建报恩寺的动机是为了“祝延圣寿”、收贮大藏全文以显奉佛。其次,寺内“九重碑”载有英所下圣旨的原文。碑文曰:“奉圣旨,‘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钦遵,修理报恩寺一所,转轮藏一座,完备安放藏经,祝延圣寿,具本谢恩外。大明正统十一年十一月土官佥事王玺建立”。由此可见,王玺正是得到了明英“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的圣谕才修建的报恩寺。

  不可否认,平武土司遗存包含了许多可运用于教学的历史信息。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不可谓是一种创新,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对学生来说,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家乡特有的文化,是自己身边的事物,因此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而这份亲切感正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情感基础。同时,也正因为是学生身边的事物,学生可以亲临现场观察、,这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利于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双向互动。这表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知识平武土司遗存所承载的时代记忆、思考遗存的现实价值,平武土司遗存又利于和具化抽象的历史知识。

  此外,平武土司遗存属于实物史料,将土司遗存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搜集史料的途径,见识到除了常见的文献史料外还有更直观的实物史料。平武土司遗存运用于教学有利于使教学史料多样化,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知道搜集史料的途径,以及认识到可靠史料能杜绝史事推理和论证中黑白的。

  其次,对教师来说,历史教学的最大目的是向学生普及史实,而课本上的史实只是史海中的凤毛麟角。为了使历史教学异彩纷呈、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兴趣,历史教师应该以课本知识为圆心,发散重要的、但是未被提及的史实,而乡土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平武土司文化而言,虽然它十分独特,但是当地知道的人并不多,很多学生虽然学过土司这部分内容,但是并不知道原来土司的足迹就在自己身边,当知道自己家乡有土司文化的时候往往既惊讶又,同时还腹议为什么当时老师没有讲。鉴于此,当地历史老师在课堂补充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借课堂普及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使学生既知道主干的“大历史”又了解身边的“小历史”。

  平武地区现行的中学教材分别是川教版和人民版,其中初中阶段的川教版教材并未提及过土司,而土司制度是我国古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线索之一,是不可忽略的历史常识,平武地区的学生缺乏对土司史实的了解,因此为学生简要理清土司制度的发展脉络是很有必要的。

  《时代晚期的形态》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的内容,本课正文由“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三个子目构成。其中“清朝的边疆政策”共有四段文字,第四段用95个字简单介绍了“改土归流”的始末,左侧的知识链接简要解释了“改土归流”的概念,正文下方有一副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府的图片,这说明课堂上有必要给学生展示土司遗存。

  结合平武初中教学实际,高中课堂在讲“改土归流”之前有必要结合平武土司文化适当补充土司的知识,一方面帮高一学生理清土司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课堂普及乡土文化,既吸引学生兴趣又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

  得益于近两年平武土司文化节的浓重举办,学生对土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而且一听到就感到兴奋。以土司文化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

  1.联系民族区域自治解释土司的概念,接着先介绍平武土司首领,其中通过提问古城王家坪附近的同学知不知道身边的历史名人,引出对土司首领代表王玺的介绍。

  3.结合平武县城又名龙安府改土归流的概念,同时说明平武土司并不是改土归流以后就消失了,由此引出对平武土司兴亡时间的介绍。

  联系现实生活先介绍土司的共性再介绍平武土司的个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突出平武土司的独特性;同时,当古城的同学听到自己家附近的历史名人时会感到激动、新奇,这样安排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状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这样能使千篇一律的注入新的元素,通过举身边的例子将抽象的分析落到实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龙安府是平武改土归流的,有利于学生明白平武改土归流的真实性;将平武土司的时间与常规土司相比,突出平武土司历史的悠久。

  让学生了解土司遗存,认识到其现实价值;通过史料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的重要性。

  老师利用周末自己担任导游带领学生参观报恩寺,老师提供思,实行励机制,要求学生两人合作写观后感

  老师提供思,让学生写观后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报恩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两人合作写观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 此外,老师担任导游也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有利于老师的成长。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