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历史论文> 文章内容

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认同

※发布时间:2017-4-5 15:09:2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时期的“”立场与民初政体相关,南京时期的汉族立场受体制的影响。二、时期关于清初内政的叙述成立,一时没有大量适合需要的教科书,一些书局就对清末教科书进行改编,以暂时使用。四、政体与时期教科书中的立场科书对清初内政措施的叙述可见,与南京对清朝可谓是态度一致而立场不同:都是对清朝持态度。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认同体制下,认同成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汉族因有利于而受到重视,成为民族政策的实际内容。七、认同下旳双重民族叙述体制对的认同优先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改变了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时期的“”立场与民初政体相关,南京时期的汉族立场受体制的影响。二、时期关于清初内政的叙述成立,一时没有大量适合需要的教科书,一些书局就对清末教科书进行改编,以暂时使用。四、政体与时期教科书中的立场科书对清初内政措施的叙述可见,与南京对清朝可谓是态度一致而立场不同:都是对清朝持态度。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认同体制下,认同成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汉族因有利于而受到重视,成为民族政策的实际内容。七、认同下旳双重民族叙述体制对的认同优先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改变了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摘要】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书写,关系到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关系到性的确立。教科书对清朝持态度:时期主要从“”立场清朝;南京时期从汉族立场满清朝民族。时期的“”立场与民初政体相关,南京时期的汉族立场受体制的影响。民初政体与体制的确立,使性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主义及其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体制使民族、国家与政党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在中国民族关系上存在着双重叙述立场,深刻影响到民族认同的建抅。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尚箱关注内部因素。

  教科书的基本功能除了传授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外,它还是对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所提供的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念。历史教科书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历史教科书把既存的历史知识规训为既符合要求,又不竞争时代潮流的‘近代化’知识”②它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通过审定或由颁行的教科书,是一个向其人民宣示其国家正当性及国家主权正统性的重要工具。③借助历史教育,来建立民族国家认同,赋予其的性。本文先将与南京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清朝史—清初内政叙述予为中心,通过与时期的社会意识以及教科书的整体叙述进行比较,来讨论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④

  ①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这里的教科书主要指人文学科类教科书。

  ②孙江:《连续性与断裂》,王笛主编:《时间空间书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③戴振丰:《战后日本的反思— 以曰本“制定之会”所编历史教科书的“战争观”为中心》《第五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集》2004年,第165-166页。

  ④关于清朝历史与认同的研究,刘风云、董建中、刘文鹏编《淸代与国家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刘风云、刘文鹏编:《淸朝的国家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南京临时存在时间短暂,其间尚无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这里主要讨论与南京对淸朝历史的叙述。本文使用的教科书,是指经过审定颁行或认可的教科书。1934年以后新编教科书很少,大多把此前的教科书修订使用。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综合研究”(10BZS03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10&ZD095)阶段性]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