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1223期:论文——周风兰、 范桂觉

※发布时间:2020-1-3 21:44:0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内容摘要:当代很多人书写时,往往缺失中庸之气韵美,过于突显书法之“火气”,此实为人之“火气”也。书家应追求不急不燥、德艺,作品自然有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境界,书写时自然少了“火气”,多读书,可去“火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数千年的书法文化,流传下来无数的书法碑帖,有各种各样的风格、形式、韵味,钟繇《宣示表》古雅浑朴、圆润遒劲,王羲之《十七帖》平和自然、遒美健秀,颜真卿《颜勤礼碑》古风雄厚、端庄遒劲,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豪迈秀逸、跌宕起伏,赵孟頫《洛神赋》秀丽妍美、委婉含蓄,董其昌《东方先生画赞碑》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王铎《拟山园帖》出规入矩,张弛有度。纵观历代书法史之经典人物,可知各代表作风貌独特、神形兼备,有丰富的文学内涵、有平和的中庸之美。然而,当代很多人书写时,往往缺失了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气韵,少了高雅的文人气息,各种“书法元素”的叠加,显得过于强烈、狂躁、粗野。那么,如何追求书法具有中和之美,让书法作品少点“火气”。下面谈谈书法之“火气”现象。

  新华字典之“火气”,指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热气,汉代王充《论衡·言毒》云:“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

  中医上之“火气”,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原因,《素问·五常政大》:“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

  “”之火气,指物质运动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并与五音、五色、季节等相联系,故用以解释种种现象。《吕氏春秋·应同》:“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火气”原意指火力的强弱程度,元代李好古在《张生煮海》第三折:“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今天我们重点谈谈书法之“火气”,即书法作品表现过于狂躁、只放不收、猛烈尖锐、过于饱满等现象,书法过了火也。

  纸墨也有“火气”,新的宣纸“火气”大,比较“硬”,书写效果就没有那么温润,老的宣纸褪去了“新”的气息,书写出来的效果就会更柔顺,新墨和老墨的使用效果也是如此。

  古云字如其人,可从书者的性格、情绪方面理解,性格勇猛,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刚健雄浑,性格含蓄的人,表现出来的是秀丽妍美。书者在书写时的状态也因情绪而改变,情绪急躁时,其作品的字会过于猛烈,而情绪稳定时,其作品的字节奏快慢掌握得当。所以,书法之“火气”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之火气,一个人有了火气,挥毫跃于纸上表现出来的气息也会有“火气”。清代刘熙载《艺概》释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以此观之,书迹即人迹也,所谓“字如其人”是也。

  观《颜勤礼碑》,可看出烈士、大节之气,古朴浑厚、雄奇大方,欧阳修在《集古录》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 不袭前迹, 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鲁公字宽宏大度、,一看就知道是品德的正人君子。

  书法“火气”盛,说明此作过于狂躁、迅猛,然而历来中华文化中都不推崇“火气”旺盛之作,孙过庭《书谱》语:“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只有这样,才经得起时间的,那么,如何追求少“火气”之作呢?

  1.多读帖、多临帖。读帖、临摹是最有效、最深刻地吸收经典碑帖精华的学习方法,读帖实际上是研究古人笔法,古人书写状态、书法笔势、神形风貌,读帖可以更好地接近古人,褪去火气、脱去俗气,启功说花百分之九十的去读帖,百分之十的去临帖。可知读帖十分重要。若说读帖是“眼到”,临帖则是“手到”,两者结合,可谓“心到”,将“眼到”“手到”“心到”结合一起,创作就不脱离古法。孙过庭云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翰逸神飞,亦犹弘羊,预乎无际。”觉斋《轩中读帖》:

  2.多与“高手”交流。荀子云:“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了。欧阳中石先生说学习古人,也可学习今人。书法难以自学成才,勤于向当今“高人”学习,“高人”会你更适合自己的道,你如何向古人学习的方法,善于向书法专业之人才学习。“高手”指书法教授、书法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经常获者等。

  3.多读书。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养是不同的,要广博读书,多读国学、历史、诗词、哲学、美学等,有利于提高个人,常读书可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书法是文化“养”出来的。

  苏东坡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阐述了读书与的关系,读书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之境界。苏东坡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文人气”“书卷气”之气息,被后人称为文人书法之典范。他在诗词、书法绘画都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学书法,一定要多读书,学问老人被蟹钳伤身亡渊博,才可日渐褪去书法中之“火气”。

  4.抛开“功利”,自然书写。书写时要抛开、心无旁骛、无“功利”目的,明确书写意识,不要为了展览、比赛、出版、发表等各种“名利”去创作,只有抛开“功利”才可达到不激不励、心平气和、顺其自然的书写状态。当今五花八门的书法展览的冲击,导致书法越来越功利性。2019年,有个大型书法展的金,数额达数百万,开幕式上直接给获作者发放数十万现金,引起大家热议,尽管如此,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反而中国书法文化带来了一股功利性冲击,严重了书法生态文明。有些专门写流行书风之作品,“制造”出迎合评委的作品,只为了获。提倡讲究古法、遵循道法自然,不能自然,多自然事物,把自然之美融入书法元素,融入书法作品中,才能更好地结合自然,渐无“火气”。

  5.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让作者有创作之冲动,孙虔礼曰:“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天时地利人和,纸笔墨精良,创作的书法作品才能代表自己的水平。

  王羲之《近得书帖》书风典雅、婀娜多姿、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笔法上,中锋为主,侧风为辅,笔势尽显中和之气,作品有楷、行、草三体,字法上,欹侧变化丰富,“二、日、在、廿”为楷,但圆转流变。章法上,纵成行、横无列,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前面两行节奏稳定,第三行达其性情,“耳”最后一笔

  无限拉长,在作品中形成“画眼”,打破了章法的平均,又恰到好处,最后一行行草相间,笔势十分流畅,节奏的爆发,体现了当时王羲之对友人的病痛之苦、忧悴之情。

  “火气”不是平淡无奇,追求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作品也需有矛盾、有对比、有节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云:“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说其自然万象的对比,要遵循自然、道法自然,王羲之《近得书帖》与此吻合,整体秀逸、妍美,有力而不锋芒毕露,有“画眼”而不冲突,融合统一,诠释了中华文化中庸、中和之美。“火气”,却体现了“性情中人”之美。“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观王羲之此作,是矣。

  孙过庭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觉,复归平正。”学书之,任何书家都要经过平正、险绝、平正之,复归平正是最高境界,观王羲之书法,是也。初学为平正,险绝多“火气”,复归平正,则少“火气”也,复归平正包括“矛盾、火气”之统一。

  弘一的这幅五言对联是晚年出家后所书,可看出与他早期的面貌完全不同,褪去了他早期魏碑的雄强之味,剃度出家后,逐渐减少魏碑之方笔刚猛之气,晚年自成一家,圆起圆收、中锋行笔、浑厚有力、字形修长、中宫收紧,章法上疏密得当,富有禅意,出闲雅冲逸、温婉清拔、朴拙风骨之格调,充满了超凡的和般的淡远。弘一曰:“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书写内容上有所差异,如“暮春”后省略“之初”二字,“此地有”写为“此地迺”等,此作临摹中明显带有自己的风格,说是临摹,其实应是意临、创临。八大山人此作自然随意、淳朴圆润、简洁劲挺、意境深远,笔法上,中锋用笔、藏头去尾、藏巧于拙、流畅圆润,字法上,总会有出人意料的造型,但能使其和谐生动,强调化繁为简、计白当黑、结字精美。章法上,大小错落、气势流畅、空灵疏朗、心平气和,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朱耷晚年,清王朝上逐渐巩固稳定、经济上日渐提升、社会上也趋向于稳定,使其心趋安定,逐渐褪去“火气”,超凡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书法也达“禅意”“空灵”“清静自然”之境界。

  书法需自然、追求少“火气”的作品,不要受当今展览书风的冲击,不要一味迎合评委的喜好,跟风书写“展览体”,不要为展厅“服务”,抛开“功利”,不激不厉,终究会寻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美术类论文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