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四川美术网文摘(20189)月刊

※发布时间:2018-10-29 7:34:1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midd-984

  近日“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开幕。本届论坛由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美术家协会承办,山东爱吾居有限公司协办。

  开幕式上,人民副省长于杰,中国美协分党组、驻会副兼秘书长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协理论研究处处长冯令刚主持。

  中国文联副、中国美协副、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冯远,中国文联副、中国美协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副、中国美协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勇,人民副秘书长辛树人,文联党组、副王世农等文艺界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分别发表主旨,刘曦林、张晓凌、郑军里、林木、陈履生、王力克、牛克诚、李豫闽、赵农、黄贤、黄河清、刘赦、康书增、孔新苗等国内著名美术理论家、评论家讲围绕论坛主题发表并组织展开研讨。张晓凌、黄贤、陈履生、张望主持四场分论坛。

  11日下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美协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黄贤先生受邀主持了第二场美术创作版块的发言,第二场的发言涉及主题性美术创作、新现实主义水墨、“一带一”美术创作、青年当代艺术等方面。黄院长就每位人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

  12日上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顾问林木先生受邀进行了名为“关于构建中国美术体系的设想”的。林教授认为“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始终没能想到中国艺术有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的问题,我们想得更多的是与世界的相似性,是如何与世界同步同轨乃至接轨的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美术体系更具有时代需要。他又从体系建构的一些原则、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体系研究、当代对中国艺术体系的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同时参会的还有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梁川的论文《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构建中国美术主体地位》,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莹的论文《习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与新时代美术发展特色》,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版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刘童成的论文《四川版画的继承和发展——四川版画青年的创作现状浅析》。

  本届论坛为期2天,分为美术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山东美术四大板块,汇聚了国内著名美术理论家60余人,以及征稿优秀论文入选作者60余人。论坛具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望40年中国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现状,展望未来美术发展趋势的意义,并且让我们可以在较高的学术和思想高度上进行观察、表述。因此,论坛将凸显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理论高度。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浙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9月13日,由四川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厅,四川省文联,浙江省文联联合主办的纪念40年川浙文化艺术交流·四川省诗书画院/浙江画院创作联展在杭州浙江展览馆举行。

  两地省文化厅、省文联有关领导和省画院院长,300多观众出席,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浙江画院院长孙永等分别致词,开幕式由浙江省文联处徐晓主持。

  四川在中国是一片神奇土地,巴蜀古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其文化艺术有非常独特的地域色彩,金沙三星堆青铜器,巴蜀古印等极为惊艳。五代后蜀黄筌黄家富贵画风,賦色浓丽,勾勒精细,彪炳千古。

  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四川山水有灵,巴水蜀山千百年来蕴育和启迪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近现代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陈子庄等大画家无不从巴水蜀山中汲取养分,陆俨少的代表作《杜甫诗意》册页漾起阵阵的川味,黄宾虹山水的浓密奇幻传神地表达着巴山蜀水的魂魄,傅抱石金刚坡画风之变也是在四川完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重量级的多数山水画家均到过四川,形容四川是山水画家眼中的圣地是没有的。

  浙江面积不大,却江海湖泊溪山原田具备,入画入诗。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在杭州两度做官,他的书画诗文引领潮流。

  南宋宫廷画院开专业画家先河,元代赵孟頫,黄公望,明代蓝瑛,徐渭等画家都是书画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让人仰望。

  上世纪五十年代浙江美院周昌谷等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为中国画赢得国际荣誉。潘天寿综合山水花鸟的巨幅指墨创作空前绝后。

  都成立于1984年的四川省诗书画院/浙江画院早在成立初期就有了两地交流。1986年浙江画院第一任院长陆俨少就曾经组织浙江画师沿着长江三峡一线入川写生采风一个半月。

  这次两地画院合展前夕,四川来的画师们先期到绍兴采风5天,领略漂着酒香的江南水乡的韵致。深入生活,艺术成为两院画师的共识。

  这次大型、充满学术含量的书画交流展展出了川浙省级画院全体画师数百幅精品力作,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或巨制,或小品,或工笔,或写意,或传统,或现代,或水墨,或彩泼无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两地老中青画师长期积累的技巧与思想。

  中国总设计师同志亲笔题写院名的四川省诗书画院强调诗书画全修,远瞩,被时代发展检验是正确有效的。

  中国书画艺术越发展到后面越要求诗书画印打通,只有首先打通了诗书画印,真正的大家才可能从中诞生。浙江画院有《中国画》院刊面向全国发行,《中国画》重视对画坛热点问题进行正反交锋式的学术争鸣,有理有节,颇获好评。

  中国美院,四川美院在两省的存在,对两省书画人才梯队建设至关重要,同样,画院对培养德艺双馨的创造性艺术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四川省诗书画院和浙江画院做得也是比较出色的。

  金秋之际,由四川大学、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旨在中国艺术文化,增强学术交流的“第三届 海纳百川学院内外 艺术文献展”暨四十周年庆适时举办,欢欣鼓舞!

  艺术展演是学院教学与创作呈现的重要方式,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与学院强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本色、提升质量与突出特色一直是学院、学科、专业进取的初心与主要取向。保持本色是要保持西部综合大学艺术学院本色,既与其他地方的艺术学院有别,也有别于专业艺术院校;提升质量是要找到在国内、国际范围内学科、专业的并不断提升、突破;突出特色是要在接续传统基础上,培育与加强特色专业方向,这些一直贯穿于学院成长的整个过程中,也一直体现在展演活动中。不忘初心,务实进取,持之以恒,“海纳百川”文献展品牌更响亮,拭目可待。

  四十年前,适时了国策,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扩大与深化是所向、大势所趋。学院时代潮流,伴随脚步,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日新其业。习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这种矛盾也体现在学院工作与生活中,应大力与深化。

  对学院艺术教学、创作等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海纳百川”文献展而言,更应立足保持本色、提升质量与突出特色,在不断中探索、健全与优化相关展览机制,开拓心胸,开阔视野,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与扩大影响力。在展览组织策划、艺术家邀请、作品征集与宣传等方面应做到以下七个方面并重:

  当代与传统并重亦即中外古今、历史与现实并重。就艺术而言,当代与传统无好坏优劣之分,亦非泾渭分明。艺术史恰如一往无前、逝者如斯之大河,很难分清孰为当代,孰为传统。我们既别无选择地处于此河之中,区分当代与传统应无意义。在艺术创新中,中外古今任何艺术都是资源、营养,都须平等视之,为我所用。在“海纳百川”文献展组织与策划中,在艺术家、作品题材、表现形式与手法、材质与媒介等选择上,应不拘,只要满足或基本满足保持本色、提升质量与突出特色这一学院、学科与专业发展壮大初心与原则,多多益善。必须强调的是,在今天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中,“海纳百川”文献展尚有传承与国族传统艺术,与为其别开新境服务的重要任务,“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艺术实践与理论(即创作与学术研究)并重体现在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职称、职务等各方面。注重理论是综合大学的特点,也是对综合大学艺术学院、学科与专业的基本要求。比如,在教学活动中,须要将相关领域内最新创作与理论贯穿到教学中,让学生始终了解到最前沿动态、人物;在职称评聘中,不仅要求艺术实践(创作),也要求一定量的理论研究(即CSSCI等期刊论文发表);在职务晋升中,一定职务一般是由那些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较为丰富的教师担任,才更有利于管理与服务工作顺利展开。多年学院学科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践与理论并重不但可能,且大有可为。如书法专业在侯开嘉教授带领下,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并重、并精,后来的教师如吕、杨帆、刘志超等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不但要求本科学生毕业前须参加省级以上展览,也须有北大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发表),传统正在形成。美术学专业很多学术研究做得好的教师,也有丰硕的艺术创作与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如黄贤、郝文杰教授等),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同学有相应的实践专业选修课。设计专业很多教师不但是著名设计家(如陈小林教授、何宇、黄晨副教授等),也有较深厚的理论研究,经常申报课题、出版教材与发表论文。这些好传统不仅应该保持,也应该继续发扬。

  不应经常标榜“艺术家是感性的”,“不擅长、逻辑思辨”、“不会写论文”之类的话,这其实是或借口。不但艺术,任何行业的佼佼者都不仅仅是感性的,当然也不仅仅是的,而是要追求感性与的适中、中和境界,这是被艺术史反复了的。比如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显然不仅仅是感性的;如果读一读仿佛很感性、热情奔放与成就卓著的大艺术家梵高的书信集,也不会得出他纯粹是感性的论断。国族大艺术家顾恺之,流传到现在的仍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理论文章,荆浩则著有《笔法记》,米芾著有《书史》《画史》等,宋徽主持编撰《宣和书画谱》,赵孟頫、董其昌、石涛,现当代的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等大艺术家谁不擅长思辨,谁不会写文章?仅仅依靠感性,而思辨、逻辑训练成不了大艺术家。

  实践与理论、感性与并重关乎学院学科定位与发展、壮大,展览能大力促进教学与创作,以后的“海纳百川”文献展筹划理论研究板块,探索恰当展览方式,设立相应项,与创作联袂进行,形成风气,突出学院艺术研究特色。

  喜言思想是近年艺苑风气,固然不错。然艺术家终究是艺术家,其思想一般不能与思想家比肩。如果说思想家是台上当红的主角,艺术家只能是吆喝的票友。艺术作品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但作品价值更应该体现在艺术本色或技艺上。“技进乎道”说的是“道”要通过“技”来,而非以技艺去诠释别人的思想;当下,国家大力强调工匠,或许正是看到了各行业本色规范在逐渐的原因。比如,谢赫“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传移模写)为国画本色规范,掌握得如何?很多画家以为这是“形而下”之“器”,思想性不够而轻视之。殊不知“六法”中最“形而下”之“传移模写”不仅仅指临摹,如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所言:“凡学画者,得名家画本,须息气,再四玩索。然后含豪伸纸,略取大意,兴之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淡我浓,彼浓我淡,皆无不可,不必规规于浅深远近、长短阔狭间也。久而领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顿开。学者见古人名迹,或过眼即弃,或依样钩摹,胥失之矣”;“经营”不仅仅指构图,而是要想方设法、苦心孤诣地在构图上做到超越大家而独具特色、自成一家。这两法虽看起来关乎技艺,但如果能举一反三、触类而长,却是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规范,“不移”,如果操作时缺乏思想、刻舟求剑,而想秀出人类艺术史丛林,何以可能?故在展览组织策划、作品甄选中既应看重技艺呈现,也应注重思想表达,技近乎道、二者兼得者为优。

  宋代大艺术家米友仁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著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荡。”为对古今绘画最高境界(“老境”)的描述,道出了物我两忘,心归于寂、意归于淡、平淡天真情怀与悠然、相对忘机的意趣。王国维《词话》论“之境”与此相通:“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非臻此精深境界,卓越的艺术家与杰出的艺术作品不能至,然此境界必以广阔视野为进阶,充分吸取人类文化所有营养,拘泥于一隅,终非豪杰之士也。就组织展览而言,顺序则应倒过来,即先立足广阔视野,打破框框套套(年龄、学历、职称等),让尽可能多的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参与进来,在做大基数的情况下,才能发现优秀的艺术家与作品。

  艺术学门类下有五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又有很多二级学科与更多专业,而学院恰好一级学科都具备,为我们在学科门类内跨界融合准备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学院属学科门类齐全的川大,为我们与文、理、工、医等融合出新准备了条件,加之当今跨界与融合出新为时代风气,艺术与科学融合似乎成了全人类艺术与科学发展的新。但必须的是,自身学科、专业强大是融合出新的基础,自身专业越强大融合成功的机会越大。如时下艳羡不已的学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必备的条件主要有二:深厚扎实的经史子集旧学基础;出国留学深造回国后从事传统学术研究,缺一不可。而当下出国留学者很多,回国从事传统学术研究者也不少,而似乎从未有过大师,甚至连成为大师的苗头也难以找到。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身专业基础薄弱。近年讲复兴传统,为了追赶潮流,有些油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置入传统绘画笔墨构成与皴法,有些国画家用在油画布上作画,结果是搬出展厅即可直接扔进垃圾场,宣布寿终正寝,非但未能融合出新,还浪费了时间、画材和。诚实守界与大胆跨界怎样做才恰到好处?或许是个艺术家及展览组织者须要长期关注的话题,但确实是有很多艺术家(如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等)做得不错。“海纳百川”文献展应别具只眼,大力发现与推出在守界、跨界或二者融合方面用心探索的艺术家与作品。

  参加主办的省级、国家级展览与主题性艺术创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越来越突出与重要,本身似乎主要是关乎名的;而绘画作品是否受市场欢迎,能否卖出去,价格如何也是千古话题、历久弥新,本身似乎主要是关乎利的。学院师生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有讲究。多年来,因为市场利好,很多人以作品是否能卖钱,能卖多少钱论英雄,而不积极甚至不屑于参加展览或探索主题性艺术创作,而由于政策导向,这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评不了职称、学金,上不了职务,推免不了研究生,个人发展受阻。近年来,风气丕变,艺术市场走低,市场型艺术家难以适应。其实,若对艺术市场做一总体考察,不难发现,那些在展览获大、主题性创作能力强而名声大的艺术家,不会受艺术市场变化太大影响。也就是说,长时段观察,他们似乎总是在名利双收。市场最终是以价值作为定准的,如果排除非艺术水平因素,从优劣标准相对统一的大展中、从成千上万作品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获大者意味着他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跑的最远的人,总要表现出在某方面过人之处才行吧,而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厚积薄发、千锤百炼、惨淡经营。因而,“海纳百川”文献展在注重市场拓展之同时,应多邀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一起举办,共赢互利。

  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或参与艺术创作的今天,人与艺术开始尝试着以更紧密的姿态相互拥抱着在生活中行走。尽管艺术在当下仍发展着,但是不完美或不成熟的那部分恰恰更值得探讨,也值得被记录下来。

  如果尝试去了解就会发现,与平常的认知并不一样,艺术其实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传统的艺术媒介与新兴的艺术形式可以在同一地域共生共存。而在不断发生的艺术创作中,西南地区的艺术声音也随之澎湃。于是在四川大学第三届“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沿袭前两届的绘画、雕塑、书法、设计,也能感受到装置、影像等新的艺术形式。

  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且进行艺术理论梳理工作的人员多为学生,川大可利用的资源很有限;另外,艺术理论梳理以西南地区为主,涉及的领域和艺术家之多,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极大。因此,本次展览未能按照预想将文献资料等与作品一同展出,且设计类的作品多为平面图像而并不立体,留有些许遗憾。

  面对重重困难,川大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执行人熊宇并没有过度忧虑,他认为这次展览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表明了川大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态度:“我们关注的是以西南地区为主的艺术生态,其背后的社会现象由个体组成,所以最后还是会落实到人。怎样看待这些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进行梳理的目标,比如创作中可能会受到的师承影响、学术影响及文化影响等。”

  熊宇:我也是艺术家,我们的创作就是这样的,不会去说过多的理论。无论在哪里,被某一事物所触动,就会激发创作灵感及,这时是没有理论去带动你进行创作的。

  1314:所以说进行艺术理论梳理是高校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说是川大美术馆这样的非营利性机构的社会责任?

  熊宇:如果西南地区没有艺术的存在,义务才会消减。因此,川大这样的高校承担的责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追求学术的尖端,第二个就是公共责任,这种公共责任是面对整个西南的,而西南地区在艺术发展上还有很多欠缺,所以更需要有人去做这些事情。

  熊宇:我们在梳理的时候,并没有刻意把当代和传统割裂开,因为艺术本身是多元的,很难说这样是艺术、那样不是艺术。我认为美术馆在做艺术理论梳理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而不能有太多的,不能变成一个。艺术家是可以有偏好的,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他应该是包容的。

  1314:两年一个周期,以每个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为横向和以整个西南地区的创作为纵向更深入地做文献梳理,这应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熊宇:对,关于艺术理论梳理我还有很多想法,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中文献展会越办越好的,而且我想在每次举办了几届文献展后,做一个回顾前面展览的展览。

  熊宇:本来我们预想每位老师会有一个图像、文字甚至视频在其作品旁边同时呈现,但暂时完成不了。因为现在空间有限,且涉及了众多艺术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

  1314:目前四川大学美术馆的学术梳理是以主流的艺术创作为主的,而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会自发地做一些艺术行为,这样的艺术亚文化,underground的一些艺术创作可能未来也会纳入大家的研究范围。

  熊宇:这些文化现象都是个体的发声,艺术本身是感性的,所以它们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我认为亚文化越多,说明这个地区的文化越繁荣,所以我觉得这些现象都是很好的,只是说怎么去看待和梳理。

  熊宇:对的,不会停,只不过怎样把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别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还需要花费很多的工作量来更好地实现。

  上个月中旬,吉磊个展“越渡之地”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拉开帷幕。展览展示了艺术家近几年来的绘画创作。对于展览主题“越渡”,吉磊表示,“越渡是动词。这是一个在字典里没有的词。最早看见它是在恶鸟的《越渡叙述》中。第一眼看到这个词就本能的一颤,词语和心灵产生了共振现象。读了文章后有很多共鸣,当然也有认识的不同。没关系,词语本就有生长和变迁的过程,如同这个世界一样。于是,想以自己数年的体会和理解为理由,分享这个新词。”

  在艺术家看来,绘画是一种反复的,是为了穿透日常图景的表层,是在心理——视觉的(创造记忆形态的)语言探索之上反复。为了将隐藏其中的新世界一点一点地找出来,绘画的动作成为了寻找和剥离。

  “一个人是否可能通过画画寻找和世界及自己的相处之道?《失眠镇》将我带到意识-潜意识、时间-空间含混重叠的地带,‘不安的共同体’的力量通过获得了新的建构;《》系列,从古至今、现实和想象的各种都成为我的曼陀罗,画的过程中隐然获得了能量;《越渡之地》是从现实的瞬间出走和偏离,在起稿阶段感觉看到了岔口,就试着走过去,可依仗的只有黑白灰、点线面、色彩、笔触……像迷也像挖掘。这并不是线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而是复合式的,同时展开的工作。我用绘画的方式面对自身的问题,同时伴随着体验和思考的演变不断回到语言的问题。这一切可能都是‘越渡’,是空间的转移,是从光亮处朝向未知的混沌领域的航行。是从现实界到想象界,从这个世界到平行世界的行动。只有直觉——那中若隐若现、似有非有的微光方向。 如果已经感觉到种种‘不’、对现有的框架不再那么笃信,不如故意走偏、未知的混沌。画画也是这样。”吉磊如是谈到。

  吉磊:“越渡”的意思大致为穿越边界和界限,能够在迷的状态中进行寻找。这个词也涵盖了我这几年三个系列的作品,这次个展中像早一点的《失眠镇》系列,《》系列和最新的《越渡》系列,都可以看到这种状态。

  吉磊:《失眠镇》系列更多的是关于潜意识和空间,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重叠和交错,有一种这两者同时发生的感觉。拿这幅《里5号》来说,这是我2016年的创作,里面有成都老街的茶馆,有我去到藏区旅行时的雪山,天上还画了飞鸟,翅膀的羽毛有点儿像阶梯,有很多的内容交织在其中。

  整个现场我用小幅《》系列的作品进行。当时创作这个系列比较偶然,有一次我看到一本关于的中国古书,古代人把太阳、月亮、星辰,包括云的形状和发生的事情会进行联系,我并不信这些,但这其中会给人一种朴素,可爱,有趣的感觉,这些激发了我的兴趣。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画画时,会经常在画面中画太阳、月亮之类,这样的一种“越渡”其实是我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我也愿意在工作室里画一些。获得平静的同时,也会给我带来一些能量。

  《越渡之地》系列中,我用了一些很原始的资料,像《空谷 No.2》这张,其实是草莓音乐节歌手在唱歌的场景。我画的时候先起了稿子,之后不再看图片,故意迷,靠点线面,黑白灰,色彩和笔触这些绘画最基本的元素,凭直觉画下去,有时候会发现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和世界当中去。

  同时这三个系列我是轮换着,平行着进行创作的,哪种更有感觉就画哪种。平时我工作室的状态和展厅还是比较像的,这次将这三个系列的作品放置在这里后,我发现这其中的边界也在消融,同样这也是我想要去体现的状态。这些都是我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越渡”的方式。

  吉磊:失眠的状态还是有的,其实这些都是和心理状态有关的。产生或者走神,都是一种含混的思维状态,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作的资源。

  其实我画的过程也是在认识自己,并不是说想表达什么,因为画之前是不知道会画成什么样子的。我是迷了之后再寻找,至于找成什么样,这个过程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于自己。就像画面中,为什么我会画成像山谷一样的状态,为什么会画有点儿像山水一样的风景,这些都可以进行分析,这也是一个同自己以及和日常生活相处的方式。

  《花样年华》本来是电影镜头里的一个图像,同样我用了迷的方式,一边画一边找,不知不觉变成了这样一种空间,感觉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同样,《风景》这件作品的原始图片是一位女士穿着裙子在有沙发和茶几的室内,用这种方法画出来后你说不清楚到底是室内还是室外,是风景还是人物。

  吉磊:有的时候在画的过程中,我没有客观的再现对象,会进行一些取舍,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其实画完之后我也想了下为什么会这样,大致来说我的作品都是我想和生活,和自己的体验有关。我认为创作一定要和自己发生关系,我画了一批成都的老街,也是我小时候生活的街道,现在很多都被拆掉了,实体空间并不存在了,这些画面都是记忆中的空间。我把它们做了一些规范和处理,取舍之后更加接近儿时记忆的形态。

  吉磊:画面的肌理效果有点儿偶然性,画画有的时候是一遍遍在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更多的是交给直觉,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像培根,小天竺,长发街这些,有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的街道,有的是青年时代经常去的,这些成都的老街道在记忆中是或温暖或清冽或迷幻的色调。

  吉磊:我故意将其平面化,因为我没有描摹现实,也没有画出实体的样子。像游乐场那些,我原来的创作当中场景会多一点,现在的更主观。

  吉磊:我的创作基本上是在“创造记忆”,题材的选择上往往都是和我自己有关系的。记忆是会的,通过记忆和记忆的形态,再落实到绘画语言的尝试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这方面寻找可能性。包括我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如此,穿透日常生活的,其实还是一种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吉磊:用自己的作为素材和源泉,也是我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在这其中寻找可能性。我比较关注的是创作与人的关系,我们如何面对艺术,面对生活,小到画画,大到其他方面,试图寻找一种解放和相处之道。

  艺术有两类,一类是美的,一类是真实的。科技已经主导了当活的一切,当然,它与艺术的关系也不证自明,艺术创作的推进一直与工具的演进紧密结合。由此可见,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科技与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何将艺术融入科技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的呈现形式最终指向何在?在“人人都是艺术家”以及“生活就是艺术的”的呼声下,2018年的秋天,走进互动影像装置类的艺术展,将身体介入作品、本心,通过“偶发”、“顿悟”、“游戏”与艺术家来一场艺术共鸣与交流。

  阿根廷观念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个展“虚·构”于6月1日在上海昊美术馆正式展出,展期将持续至10月15日。展览呈现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30多件代表作品,涵盖了大型互动装置、影像装置、摄影等创作形式。埃利希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利用视觉制造的错觉和虚拟幻象来人们日常生活经验里的常识,从而构造出令人遐想的视觉迷宫。“虚·构”是对艺术家创作方式的诠释,“虚”是指虚幻,代表艺术家利用视觉的错觉落差呈现作品的手段;“构”是指构建,是艺术家在错觉基础上对建筑空间的和重建。此次展览中,其中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反射的视觉幻象建筑”,选取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钟楼”作为主体创作元素,将老上海的钟楼风格建筑呈现在美术馆空间。展览构建出的“虚构重现”折射出现实的“”,带领观者身临其境的去思考身体与空间、个人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为纪念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大师、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克利姆特逝世100周年,“璀璨之境——克利姆特映像艺术大展”于7月12日在上海虹桥艺术中心举行开展仪式,展期至10月13日。展览将运用不同多设备展示300余幅克利姆特作品的高清影音资料,用光影传递来自百年前对爱与的探索与表达。据悉,本次大展采用了欧洲最先进的VR观展系统和全球最先进的技术,通过光线、声音、视频、互动影像等技术将艺术与科学完美融合。同时,此次展览现场在“艺之境”、“幻之境”、“无境之境”、“悦之境”、“VR体验区”和“衍生品展示区”六个区域用全展厅360度投影方式为观者真实呈现克利姆特的经典艺术作品。这场展览通过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方式,让作品重获新生,以创新致敬大师,用科技诠释了艺术之美。

  由小米与时代美术馆携手主办的“小米·时代2018艺术科技大展:超级对撞Xcelerator”于8月12日至10月14日在时代美术馆展出。来自中国、美国、法国等8个国家的多位先锋艺术大咖及团队集聚。本次大展,主要借助高能物理中粒子加速器的概念,通过新艺术模拟大爆炸之后的形成和衍生,观众可以将每件作品想象成一个粒子,众多粒子的碰撞下产生艺术上的物化反应。此次展览里的10件作品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这个世界,寓意着艺术与科技平等刺激的对撞。正值时代美术馆十周年之际,10次至使艺术与科技间的融合不断增加,“超级对撞10次方”的主题也由此而来。“一面科技,一面艺术”,这是小米的品牌,也是很多科技同行的愿景。作为消费者和观展者,两者相结合的展览又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呢?

  798艺术中心携手传宝国际共同举办的“亚米·海因的设计狂想”亚洲巡回特展·站于8月11日在798艺术中心展出,展期将至11月11日。展览结合时尚、潮流,完整呈现西班牙设计师亚米·海因近10年来的170件展品,从2D到3D带你进入艺术家奔放的灵魂。本次特展包括随手创作的涂鸦本、潮流与超现实主义的手绘图稿、跨界合作生活家居饰品以及大型艺术装置艺术作品。在激发观者思考美的同时,旨在带去“创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这不仅是亚米·海因的生活信条,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旨。六大展区的风格、丰富奇幻的作品,完美呈现亚米·海因精心打造出的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将创意融入生活设计,精妙绝伦。

  “Re-meet再·见”Corbis(一家著名的创意资源供应机构)影像体验大展8月18日下午在中华世纪坛开幕,展期将持续至10月10日。Corbis Image(图像)上百幅经典图片首次亮相中国并以互动方式“再现”。展览分为影视、音乐、体育、科技、艺术五大板块,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猫王、爱因斯坦、齐白石等名人都将通过不同的版块与观众Re-meet,重温上世纪的生活方式。本次展览不仅用电影的形式再现上世界经典的电影桥段,同时利用AR技术把Corbis 记录的经典歌曲和影像将观众身临其境的带入到演唱会现场。无论是与梦露相约、与“猫王”并肩开演唱会、还是让人类第一架飞机展翅翱翔。一场好看好玩的时空穿梭展,让我们以最独特的视角向大师致敬,你要Re-meet谁?

  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将于9月21日至9月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2018年迎来五周年的第五届“影像上海”展会将汇集来自50家国际国内领先的画廊,并通过兼具学术性和互动性的特展版块和项目以摄像和相关媒介作品进行丰富的呈现。参展画廊均通过严格甄选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和“平台”两大版块,汇集了专注于现当代摄影的国际顶尖画廊、新兴艺术家和国际画廊的重要平台。博览会同时也会推出“在场”、“对话”,以及特展版块“焦点”和“洞见“。“焦点”作为影像艺术博览会的策展版块,聚焦于当代摄影空间和当下摄影界具有特别意义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今年的“焦点”版块将特别聚焦著名日本艺术家杉本傅司。“洞见”特展将特邀常驻上海和伦敦双城的策展人王孚策展,届时将以探索图像独特的审美特质挑战当时所谓的“当代艺术”,带来以图像输出为媒介的多样的艺术创作,敬请期待。

  “重识游戏——首届功能与游戏大展”将于2018年9月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本次活动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扶持下由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据悉,9月8日为开幕日,美术馆报告厅将在9月8日至9月11日开展为期四天的业界研讨会,游戏制作人将在现场交流游戏创作背后的故事。活动旨在挖掘游戏的功能、文化与艺术价值。到场观者不仅能在本次展览上试玩从未发布过的版本,还能见到游戏背后大量的独家资料、功能游戏应用等,包括《我的世界》、《谷》、《茶杯头》、《致命框架》等在内的功能游戏与艺术类游戏。如果你热爱游戏,赶紧加入这场关于游戏的冒险和探索之旅,这里将从功能性的角度、艺术性的眼光让你重新认识游戏、全面了解功能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