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术论文> 文章内容

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社会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数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4:01:0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 要】本文基于毕业生调查,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提供依据。根据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号,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倒逼工程教育本科的专业结构优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等)相关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在就业率、平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这四项指标上均优于与传统产业(地矿、土建等)相关的专业。其中就业满意度反映就业质量,与其它三项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从大变强。2016年,工学本科在校生521万人,毕业生119万人,专业布点17037个。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1]。2016年6月,中国成为《协议》第18个正式国,这标志着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的一步,工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证结论在国之间实质等效[2]。2017年2月的《复旦共识》里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接下来4月的会议明确了建设径与目标,到2050年要形成引领全球新工科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3]。

  工程教育具有必须紧跟产业、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工科毕业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的变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麦可思对应届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已持续进行了十一年,专门对工学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整体分析也有七年。根据这些数据积累与年度分析,本文的研究问题聚焦在从专业层面分析近三年来(2014-2016届)工程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进而分析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就业状况的变化通过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平均月收入以及就业满意度这四项主要指标体现。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工科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根据以来的新经济战略,尤其是围绕国务院发展规划里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等),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给工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带来的变化,为工程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文中使用的毕业生数据主要来自麦可思对2014、2015、2016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其中工学本科毕业生分别为3.9、4.0与4.1万人)以及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调查(其中工学本科毕业生为0.8万人)。

  与以往对工学毕业生的整体分析不同,本文聚焦在本科层面。一方面是为了同型比较。学校类型不同,学制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主要就业指标存在差异,因此对本科与高职的就业分析理应分开,单独成篇。另一方面《协议》的工程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都适用于本科,对数据支撑提出了要求,毕业生调查仅限于本科。

  本文共选取了23个工学本科专业来分析社会需求变化。麦可思对应届生的就业调查覆盖了2012年专业目录里工学门类下所有169个本科专业,从中选取这23个专业出于以下原因:首先是样本量大,即使细分到专业层面,在过去三年里也有足够样本进行分析。部分专业(例如物联网工程)因为设置太新或布点过少,目前尚无足够数量的毕业生开展调查。其次是专业相关度在近三年发生了变化。专业相关度①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所占比例,反映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与文科生的宽口径就业(例如从事销售)不同,工学人才培养的对口性更强,在校期间的严格训练更难被短期的社会培训或在职培训取代。专业相关度这个指标对工学本科更重要。2016届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比例为71%(高于非工程类的专业相关度67%),其中本科为73%,高职为62%。值得注意的是在理、工、农、医四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门类里,在过去五年里,只有工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工作的专业相关度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见图1):从2012届的76%下降到2016届的71%。这种趋势值得关注。

  这23个专业里,在近三年里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出现上升的为11个,在本文中定义为社会需求上升的专业;下降的为12个专业,即社会需求下降的专业。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②,社会需求上升的专业主要与《规划》里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创意)相关;社会需求下降的专业主要与《规划》里提到需要升级的传统产业或传统工艺(例如建筑、地矿、制造、冶金等)相关。专业相关度的变化以及国家规划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划分是本文对这23个专业进行分类的依据。

  就业率反映出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见表1。在近三年里,数字技术专业以3.6个百分点领跑就业率涨幅,紧随其后的是软件工程(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其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工学本科专业就业率的浮动都在2个百分点以内,保持稳定。

  与传统产业(地矿、土建等)相关的工学本科专业在就业率上出现明显下降。在过去三年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城市规划、采矿工程和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下降2.7、3、3.5和5个百分点。其余与传统产业相关的专业就业率保持稳定,变化幅度均在2个百分点以内。

  从就业比例来看,工学本科毕业生的三大去向是制造业、建筑业和/信息及通信(见图2)。在过去三年里,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吸纳的工学本科毕业生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分别是6.2、3个百分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信息及通信业的工学本科毕业生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在就业比例出现下降的行业里,制造业值得进一步关注,因为它吸纳了约三分之一的工学本科毕业生。从不同地理区域④来看,在过去五年,东北地区的制造业需求下降最为明显。东北地区工学本科毕业生从事制造业的比例由2012届的43.0%下降到2016届的26.4%,下降了16.6个百分点。作为以重工业出名的老工业,东北地区工学本科毕业生在制造业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制造业、机械五金制造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这三个制造业的整体就业比例在东北地区由2012届的32.2%下降到2013届的22.3%,再持续下降到2016届的17.7%。进一步聚焦到这三个制造业,东北地区交通工具制造业人才需求的下降最为明显。2012届有16.8%的工科类本科人才从事交通工具制造业,2013届下降了到10.6%,再继续跌到2016届的6.1%(见图3)。

  从专业相关度来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创意等)相关的社会需求上升。专业相关度在过去三年里有所上升的11个工学本科专业里(见表2),处于领跑的是与数字创意密切相关的数字艺术专业,2016届专业相关度为76%,与2014届相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与信息技术或数字创意相关的其余专业也表现不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数字技术、软件工程分别上升了9、8、7、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往年面临就业压力的部分专业显示出了发展潜力,一个就是生物医学工程,与2014届(专业相关度仅为50%)相比上升了11个百分点,而生物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另一个是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尤其是两者兼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2014届(专业相关度仅为42%)相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相关的两个专业(安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分别上升了6个、4个百分点。无论生物、食品还是安全,都与人类的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专业在专业相关度这个指标上表现出一致上升,反映了社会需求具有潜力的一个增长点。

  相比之下,与传统产业(地矿、土建等)相关的社会需求有所下降。专业相关度在过去三年里出现下降的12个工学本科专业里,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城市规划与冶金工程(均下降了20个百分点)。其余与地矿相关的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采矿工程)也分别下降了5个、19个百分点。这反映了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的钢铁、冶金、矿山等产业的冲击,带来对相关工学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减少。40%采矿工程和18%冶金工程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原因都在于专业工作招聘岗位少(见图4)。与土建相关的专业包括给水排水工程、建筑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学,专业相关度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分别为5、7、9、13、16个百分点。这种变化趋势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是往年的社会需求过热,2014届这些专业的专业相关度最高达到了97%(建筑学),最低也有87%(测绘工程),都远远超出了2014届工学本科的平均水平(72%)。随后这两年的社会需求有所回落,体现在专业工作招聘岗位少,分别有23%的建筑学与20%的城市规划毕业生选择这一项是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8%的建筑学与13%的城市规划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原因是达不到专业工作的要求,远远超出了选择这一项原因的采矿工程与冶金工程的毕业生(均只有1%)。

  在分析薪资涨幅时要考虑到通货膨胀对不同年份毕业生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根据CPI⑤(即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常用指标之一)进行调整后,得出结论与前两项就业指标(专业相关度、就业率)一致。社会需求上升的11个工学本科专业的薪资涨幅都在7个百分点之上(见表3)。其中,数字与艺术专业的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涨幅最高,达到24.9个百分点。

  社会需求下降的12个工学本科专业有8个的薪资涨幅在7个百分点以下,城市规划、建筑学的薪资涨幅在调整之后为负,尤其是建筑学的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下降明显(约6个百分点),说明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实际收入水平在过去三年里出现了下降,没有跑赢通货膨胀。

  部分工学本科专业(例如生物医学工程)的薪资在继续深造或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会有明显提升。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离校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析见表4。根据对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社会需求上升的9个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数字技术因为样本量不足,未参与计算)平均月收入为7719元,比社会需求下降的12个专业的平均月收入(7005元)高出了714元。在社会需求上升的专业里,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生在离校三年后的薪资水平依然领跑,分别为9887、9462、8665元;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发展潜力,毕业三年后的平均月收入达到了7121元,处于居中水平。在社会需求下降的专业里,唯一在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是建筑学(8410元);薪资水平最低的是与传统产业(地矿类)相关的冶金工程(平均月收入为6090元),与其他专业差距明显。

  即使考虑通货膨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离校三年后也都实现了收入倍增。以2013届毕业半年后薪资为起点,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毕业生在离校三年后的薪资涨幅分别达到了113%、131%、109%。这样的涨幅明显高于在社会需求下降的专业里领跑的建筑学。以2013届毕业半年后薪资为起点,建筑学的毕业生在离校三年后的薪资涨幅为68%,低于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

  除了就业率、平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还受到其它因素(发展空间、工作等)的影响。社会需求量上升的11个工学本科专业(见表5),在过去三年里专业相关度上升,就业率上升或保持稳定,薪资涨幅都在7个百分点之上,就业满意度也都在2个百分点之上。其中,数字艺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涨幅最大,都上升了10个百分点。

  社会需求量下降的12个工学本科专业在就业满意度上差异明显,7个专业的满意度上升,3个持平,2个下降。满意度下降的专业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分别下降了6、7个百分点。这2个专业在过去三年里专业相关度、就业率、薪资涨幅(考虑通货膨胀之后)都为负,就业满意度的下降与之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采矿工程专业,专业相关度、就业率在过去三年里都明显下降,薪资涨幅(考虑通货膨胀之后)只略高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但是就业满意度的涨幅最高,达到了19个百分点。一个原因是采矿工程的就业满意度起点过低,在2014届仅为39%,即使上升了19个百分点,在2016届仍然只有58%,明显低于工学本科的就业满意度平均水平(65%),在23个专业里仅高于工程力学(55%)与无机非金属工程(56%)。还有一个原因是采矿工程的专业相关度在过去三年从83%下降到63%,意味着选择无关工作的毕业生几乎占到四成。选择无关工作的这部分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本文通过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平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这四个就业指标分析了23个工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近三年的变化,由此反映与之相关的社会需求变化。根据这四项主要就业指标的变化汇总(见表6的交叉分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数字创意等)相关的社会需求上升,尤其是数字技术和软件工程这两个专业在四项指标上都有明显上升趋势,无论是就业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领跑;与传统产业(土建、地矿等)相关的社会需求下降,尤其是城市规划与建筑学这两个专业,几乎所有指标(除了城市规划的平均月收入)都出现明显下滑趋势,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见表7以专业相关度的变化为主对这23个专业的排序)。

  注:就业数量包括就业率和专业相关度两个指标;就业质量包括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两个指标。高指两个指标均上升; 低指两个指标均下降;其余情况均为中。上升指从2014届到2016届至少下降2个百分点;下降指至少提升2个百分点;持平指不变或上下浮动1个百分点

  用SPSS软件对这四个就业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8。就业满意度反映就业质量,与就业率(r=.668,p=.000)、专业相关度(r=.629,p=.001)、平均月收入(r=.515,p=.012)都是显著正相关。反映就业数量的两个指标(就业率与专业相关度)之间也是显著正相关(r=.634,p=.001)。相比之下,平均月收入与这两个反映就业数量指标的相关性及其显著性都较弱。平均月收入与就业率(r=.370,p=.082)、平均月收入与专业相关度(r=.377,p=.076)的正相关均接近0.05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平均月收入与就业数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增加样本量、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本文基于毕业生调查反馈出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发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倒逼专业结构的优化。这种信号集中体现在工学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在过去三年,专业相关度明显上升的几乎都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数字艺术、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明显下降的专业(采矿工程、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大多与传统产业相关,面临升级挑战。就业率、平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这些主要就业指标也支持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趋势。其中就业满意度反映就业质量,与其它三项指标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就业数量的两个指标(就业率与专业相关度)之间也是显著正相关。

  战略性新兴产业拉动了对相关专业工学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这种趋势在近三年尤为明显,值得关注。今年年初新工科的提出恰好把握了这一动态,尤其是在新工科建设行动线里明确指出要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既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新兴工科专业,也要服务地矿等产业转型升级[4]。新工科建设里的这种新结构为未来工程教育本科的专业调整指出了方向。

  ①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计算公式的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调查中由毕业生回答自己的受雇全职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

  ②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规划着重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的发展规划。

  ③ 就业率=(实际就业人数)/(毕业生总数减去国内外在读研究生(或专升本)后的人数)。中的实际就业是指有全职工作和半职工作,其中包括自主创业。全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32个小时或以上。

  ④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为: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包含、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十个省份;西部地区包含四川、广西自治区、贵州、云南、重庆、陕西、甘肃、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海、、自治区(除呼伦贝尔等5个地区)等十一个省份及自治区;东北地区包含、、辽宁三个省份及呼伦贝尔、兴安、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四个地区;中部地区包含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六个省份。

  ⑦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发展壮大网络经济、高端制造、生物经济、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实现向创新经济的跨越。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核技术领域一批战略性产业,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规划着重阐述了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产业的发展规划。

  ⑧ 图1里的专业排序规则:按就业指标上升的数量多少降序排列,例如4个指标都上升的数字技术排在首位,4个指标都下降的建筑学排在最后。如果就业指标上升或下降的数量相等,就按专业相关度的涨幅降序排列,例如3个指标都上升的8个专业里,专业相关度涨幅最高的数字艺术排在前面。

  推荐: